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824169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戈兵而走。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节俭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五十步笑百步弱天下之民
C.填然鼓,兵刃既接 爱其子,择师而教
D.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庠序之教 ②学于师
B.①之以桑 ②吾道也
C.①是使民养丧死无憾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D.①外连横而诸侯 ②尊而重士
4.最能体现孟子“仁政”思想,即“王道”主张的具体措施的一组是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黎民不饥不寒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⑥民养生丧死无憾
A.①③⑥B.①②④C.④⑤⑥D.②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 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在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C.孟子认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诫统治者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 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这才是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停止,废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③喧:遗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然后能改(                                 ②入则无法家士(             

③其母                                              ④其母引刀其织(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2-11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

材料二: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禹之义,而舜之德。

(节选自《说苑》)


【注】①愿比死者壹洒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夺其民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教,指接受教令、教诲。其中“承”是谦词,意为“承蒙”,常见的还有“承让”。
B.行政,文中指施行政事,与现在的“从事行政工作”中的“行政”意思不相同。
C.“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与《齐桓晋文之事》“彼恶知之”中的“恶”意思不相同。
D.归,文中与“非”相对,“非”指的是非议批评,“归”指的是称颂赞许。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问杀人以梃与刃的区别和杀人以刃与政的区别,杀人的工具由实到虚,巧妙地将杀人与为政联系起来。
B.材料一中孟子认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就像率兽食人,然后引用孔子的话进行批判,语言形象且有力。
C.材料一中梁惠王认为晋国曾经很强,但传到自己手中却多方受辱,想要报仇;孟子不赞同他征伐,认为以仁就能实现无敌。
D.材料二中河间献王列举尧、舜两位明君的例子,运用排比突出尧的善于自省,运用对比突出舜重视谕教,二人都是仁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2)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
5.材料一、二都提到了对百姓的教化问题,教化百姓要注意哪些问题?
2023-12-14更新 | 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收成不好,荒年
B.谷不可食也                    胜:尽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遗憾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考察
2.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C.师不必贤弟子
D.当其欣所遇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了,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而邻国之政,不如自己用心。
B.孟子认为梁惠王的“尽心”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并提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C.孟子善用比喻,如“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
D.本文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2019-11-29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