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79 题号:8278940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包含了哪些情感?
【知识点】 杜甫(712-770)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尾字都押“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第二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悲剧的一生,颈联写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识人而造成她葬身塞外的现实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之情。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来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2.对《咏怀古迹(其三)》的主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写昭君不为汉皇所重,最终造成葬身塞外的悲剧。
B.写昭君怨恨汉宫皇帝,也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情。
C.写昭君思念亲人,而仇恨长安汉宫。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思。
2020-03-30更新 | 15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选)

杜甫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备有稻粱谋。


【注】①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这里指葬唐太宗的昭陵。②《穆天子传》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这里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宴骊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登塔俯视及远眺所见,秦山仿若破碎,泾渭之水清浊难分,京城朦胧一片。景语情语,浑然难分。
B.中间四句诗人追昔抚今,“叫”含有呼唤之意,表明对太宗时代的怀念;“惜”字写出对当下时局的态度。
C.后四句寓意深远,黄鹄哀鸣、无处投奔,只能学随太阳转徙的大雁,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忧虑。
D.本诗俯仰高深之景,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而又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
2.诗人登塔望远,感慨万千,原诗开篇即说“登兹翻百忧”。请根据节选诗句,简要概括“百忧”的内涵。
2021-05-31更新 | 61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忆仰慕和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蜀相》颈联两句,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
C.《武侯庙》中的“五丈原”“南阳”“西蜀”等点明了诸葛亮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赞扬。
D.两首诗中“空”都渲染了丞相祠堂周围景色的寂寥,写法和表达效果是相同的,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的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从意蕴看,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请作简析。
2020-01-05更新 | 1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