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7 题号:830779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业字巨游,广汉梓潼人也。少有志操,介特。习《鲁诗》,师博士许晃。元始中,举明经,除为郎,会王莽居摄,业以病去官,杜门不应州郡之命。太守刘咸强召之,业乃载病诣门,咸怒,出教曰:“贤者不避害,譬犹彀弩射市,薄命者先死。闻业名称,故欲与之为治,而反托疾乎?”令诣狱养病,欲杀之。客有说咸曰:“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逝。未闻求贤而胁以牢狱者也”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莽之世。及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曰:“方今天下分崩,孰知是非?而以区区之身,试于不测之渊乎!朝廷贪慕名德,旷官缺位,于今七年,四时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为子孙,身名俱全,不亦优乎!今数年不起,猜疑寇心,凶祸立加,非计之得者也,”业乃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投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述闻业死,大惊,又耻有杀贤之名,乃遣使吊祠,赙赠百匹,业子犟,逃避不受。蜀平,光武下诏表其闾,《益部纪》载其高节,图画形象。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注]①彀:使劲张弓。②赵杀鸣犊:赵简子杀其大夫鸣铵。鸣犊,人名,《孔子世家》作窦鸣犊,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B.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C.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D.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又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其实,察举各科都有经学内容,把“明经”特立一科,说明经学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
C.居摄,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皇后或太子、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历史上“居摄”都是为篡位耍的花招,如王莽。
D.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者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如文中的公孙述于建武元年在蜀地称帝,并立国号为“成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业致力经学,政治志向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拜博士许晃为老师学习《鲁诗》,最终得到社会承认,以“明经”科目被推荐,并被授予为郎官。
B.李业为人孤高,不愿追随世俗。在王莽代理朝政期间,太守刘咸强迫他出来做官,他托病推辞,实是他不愿意与刘咸之类的人同流合污,而有辱自己的名声。
C.李业刚正不屈,严守做人底线。面对公孙述授予他公侯爵位的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尹融根据公孙述旨意的劝说,也不肯屈从,最终毫不畏惧地饮下毒酒而死。
D.李业节操高尚,受到光武嘉奖。公孙述在得知李业死后,怕承担杀贤者的罪名,就亲自前去吊唁祭祀。后来光武帝下诏书在他家门口建造碑坊予以表彰。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莽之世。
(2)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
【知识点】 范晔(398-445)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更始立,使使者韩鸿徇河北。或谓鸿曰:“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鸿召见汉,其悦之,遂承制拜为安乐令。会王郎起,北州扰惑。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乃说太守彭宠曰:“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宠以为然,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乃辞出,止外亭,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望见道中有一人似儒生者,汉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生因言刘公所过,为郡县所归;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宠甚然之。于是遣汉将兵与上谷诸将并军而南,所至击斩王郎将帅。及光武于广阿,拜汉为偏将军。既拔邯郸,赐号建策侯。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数相荐举,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总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弭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幕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光武即位,拜为大司马,更封舞阳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注】①王莽代汉称帝后,起兵反莽者多以汉后刘氏为号。赵国邯郸人王郎,自称是汉成帝子刘子舆,建都邯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B.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C.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D.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乡官名。战国时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汉高祖刘邦就曾担任过亭长。
B.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有时虽称“承制行事”,但并非出自帝命,而是一种假藉的名义,以此得以自行处置政务、任免官吏。
C.尊号,古代的帝号包括年号、尊号、谥号和庙号。“尊号”可代指帝位,文中“举尊号”就是称帝的意思。
D.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移文是衙署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的平行文书,用于劝喻训诫,文辞尖锐;檄文则是用于晓谕、征召或声讨,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有豪侠之气。他虽流亡在外,生活困顿,仍不忘结交豪杰,主动结识了更始皇帝的使者韩鸿,受其赏识,被任命为安乐令。
B.吴汉足智多谋。当时天下大乱,他坚定地认为刘秀才是可以归附的人,并巧设计谋,最终使北州太守彭宠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
C.吴汉大胆果决。他很受刘秀的信任,受命调遣十郡的精锐骑兵,却受到更始皇帝手下苗曾的暗中阻挠,他果断行事,斩杀苗曾。
D.吴汉胸怀大度。他在北州声威大震,聚集了众多的兵马。与刘秀汇合后,主动呈上军士的花名册,令猜疑他的诸将都感到惭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数相荐举,遂见亲信。
(2)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总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2021-07-30更新 | 9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②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③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会显宗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④明年,长水校尉。其秋,金城、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袍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熏于生以至是乎?

(《后汉书·耿恭传》)

[注]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凉部,指西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B.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C.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D.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论曰,如《史记》中“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这种手法,叫“论赞”,用于引出作者的议论。
D.《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西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恭为人慷慨,多有谋略,担任戊校尉时,一到任就发布文告晓示乌孙,宣扬汉室威德,使得乌孙国王非常高兴,派使者向朝廷献名马,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
B.耿恭率军与匈奴打了几个月的仗,粮食吃光了,他们煮铠甲和弓弩,吃皮革牛筋,衣服鞋子都穿破撕裂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
C.匈奴攻打疏勒城时,北单于夫人因为其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
D.耿恭为人正直,不怕得罪人。当初他出陇西时,曾上书朝廷建议让窦固担任大使,坐镇安抚凉州,建议马防驻防汉阳,他这个建议得罪了马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
(2)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
5.结合文本,说说为什么作者评价耿恭“义重于生”。
2021-02-03更新 | 2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光武皇帝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兵弩。

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十一月,光武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升已会众起兵。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伯升于是招新市、平林兵,与其帅王凤、陈牧西击长聚。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湖阳尉。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进拔棘阳,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还保棘阳。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大破之。斩阜、赐。莽闻阜、赐死,汉帝立,大惧,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初,光武为舂陵侯家讼逋租于尤,尤见而奇之。及是时,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尤笑曰:“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

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

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进围宛城。光武因复徇下颍阳。寻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节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宛人李通等以图说光武云   谶:将应验的预言,预兆
B.于是乃兵弩   市:买
C.众   恚:愤怒
D.未尝自昆阳之功   伐:攻打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B.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C.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D.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文中“世祖光武帝讳秀”。
B.《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C.“地皇”,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
D.“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有“擢”“拔”“进”等,而表示降级免职的词语则有“谪”“黜”“除”“免”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刘秀出身坎坷,勤于劳作。他九岁时不幸失去父亲,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他勤于田间劳作,还因此遭到兄长刘伯升的批评和讥笑。
B.光武帝刘秀审时度势,年少有为。他起初不敢贸然举事,后经思虑,认为兄长必会行动在先,且天下正乱,王莽败迹已显,这才起兵,当时年仅二十八岁。
C.光武帝刘秀顾全大局,善抚下众。军中因分配财物不公,众将士怨愤难平,欲倒戈反击刘氏家族,光武帝收集族人所得财物分与众人,从而化解了危机。
D.光武帝刘秀心胸宽广,看淡生死。兄长伯升被更始处死,光武帝立刻驰马至宛县向更始谢罪,不为伯升服丧,反而饮食谈笑一如往常,对生死看得很淡。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
(2)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
2023-01-09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