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84265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B.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C.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D.载舟                       覆:使......倾覆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问焉             莫不殷忧道著
B.欲人也难矣          昔取而有余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问之,                    傲物骨肉为行路
3.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虽董之以严刑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本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 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B.君子不齿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C.笑侮,收召后学                  犯:冒着
D.南越中数周                       被:覆盖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于其身也,耻师焉        ②日出犬吠
B.①今其智反不能及        ②至无雪
C.①欲人无惑也难矣城        ②人患在好为人师
D.①愈是得狂名书             ②非独见病,亦病吾子
3.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B.帝感其诚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对上面两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     
A.(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批判了“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二)段运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比喻意在歌颂韩愈如蜀日、越雪一般永放光辉。
C.“群聚而笑之”“群怪聚骂”反映出了韩愈所处时代以从师为耻的世风,因而柳宗元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
D.柳宗元尽管流露出不敢为人师的态度,但他对韩愈抗颜为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2021-06-24更新 | 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出人也远矣                 皆出于此乎
B.句读不知                    师道不复,可知矣
C.学                           耻学
D.生吾前                       固先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A.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B.而不从师
C.则聚而笑之
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一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给下列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B.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C.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D.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2022-01-05更新 | 12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守戒

【唐】韩愈

《诗》曰:“大邦维翰①。”《书》曰:“以蕃王室。”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而外施阱以待之;宅于都者,知穿窬②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以防之。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能也。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③之间,而不知为之备。噫!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呜呼!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鲁鸡之不期,蜀鸡之不支。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曰:然则如之何而备之?曰: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意为大国是栋梁。②窬:yù。从墙上爬过去。③屈强:谓不屈服也,此指强暴称霸。

1.标题中“守”即_____(用文中一个字回答)
2.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
3.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的事情也就能参与。
C.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D.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4.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防范野兽侵袭或盗贼骚扰是普容忍都能办到的。
B.王公大人们在方法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C.材力不足并不是王公大人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D.文末“得人”指重视防守卫关键是选贤任能。
5.结合全文,对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
2017-05-08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