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0 题号:855268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古代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名,主要负责纠弹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外艰,中国古代丧制之名,通常指父丧或作为长房长孙在父亲去世之后遭遇的祖父之丧。
C.服阕,指服丧期间。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D.东厂,即东缉事厂,官署名,中国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尽发其状;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不苟且违心,多次遭遇处罚,最终乞归终老。
D.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编撰《明伦大典》;在执任中,爱护人才,甚有口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
(2)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如松,字子茂。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

万历二十年,哱拜反宁夏,都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宜令讨贼。六月抵宁夏。先是,诸将董一奎、麻贵等数攻城不下。如松至,攻益力。弟如樟夜攀云梯上,不克。游击龚子敬提苗兵攻南关,如松乘势将登,亦不克,乃决策水攻。拜窘,遣养子克力盖往勾套寇,套寇以万余骑至张亮堡。如松力战,手斩士卒畏缩者,寇竟败去。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既灭拜族。录功,进都督。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克期东征。十二月,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言倭酋行长愿封,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誓师渡江。师次肃宁馆。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来迎,如松游击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行长大骇,复遣所亲信小西飞来谒,如松慰遣之。六日,次平壤。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抵平壤城,诸将逡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攻围缺东面。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少却,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罢,中旨特用如松。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少保、宁远伯,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B.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C.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D.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御史”是明代都察院的长官,专门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
B.“檄”是古代官府用于征召、声讨、晓谕等的文书,这里做动词,是下檄文通知的意思。
C.“中旨”指明代皇帝自宫廷发出而不正常通过内阁,直接交付有关机关执行的谕旨。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所赠官职爵位高于生前所任官职或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如松将才难得,屡被重用。哮拜反宁夏时他带兵征讨;后来又东征朝鲜;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被罢后,中旨特用如松。
B.李如松为将作风强硬,身先士卒。两军阵前,对于退缩者毫不手软,宁夏平叛时官兵稍有退郑,即斩杀先退士兵以示众。
C.李如松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平定宁夏之乱,在其他将领多次攻城不克的情况下,他定计水淹城池,一举成功因此晋升为都督。
D.李如松知恩图报,殒命沙场。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土蛮侵犯辽东,李如松率领轻骑兵远出直捣敌巢,中了埋伏奋战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
(2)军少却,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
2018-12-24更新 | 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B.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C.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D.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2018-08-11更新 | 9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安击败燕将。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明年,燕败盛庸,回军与安战。安大破之。再战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送旗北平,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八月,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安等三十七人皆被执。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燕王惜其材勇,选锐卒卫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1.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失   道:迷失道路
B.安引军其后   蹑:跟随
C.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 引却:引兵击退
D.燕王以精骑安军   遮:拦截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平安作战“材勇”的一组是( )
①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                    ②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
③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④安引军蹑其后
⑤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       ⑥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为二。第二天,燕军又突然迫近军营,发了三炮,致使安军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平安被捕。
A.平安率领先锋部队攻打燕王。作战时,燕王因为有些轻敌,被平安打得大败,后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才得以逃脱。
B.作战时,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成为楼台,高达几丈,战争进行的激烈时,就登楼眺望,并用强弓向燕军射箭,射死了很多敌人。
C.平安在与燕王的战斗中,多次打败燕王,并斩杀燕王的爱将。后来他与何福的军队会合,使燕军非常害怕,燕王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脱铠甲。
D.因粮草运输遭燕军阻截,平安分兵前往迎战,燕王率精锐骑兵拦截他,使平安军队一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
(2)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
(3)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
2016-11-18更新 | 6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