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范仲淹(989-105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865089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营造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
B.上片以“芳草”作为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直接抒发出乡思离情。
C.下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2.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 范仲淹(989-1052) 解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B.“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视觉,借眼睛所看到的落叶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
C.“寒声碎”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D.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
E.“残灯明灭枕头欹”写出了室内昏灯如灭同室外一样昏暗,营造了一种凄然的气氛。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2019-03-03更新 | 8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范仲淹

其八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其九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


【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
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
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且一正用一反用,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
2.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2023-01-23更新 | 10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2023-03-13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