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王安石(1021-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9 题号:8665590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始舍其址/徘徊斗牛之间
B.音谬也/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来而记者已少/及其所既倦
D.余之力尚足入/犹不能不之兴怀
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首段紧扣作品题目,说明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考证山名为核心,环环相扣。
B.选文首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则记叙、议论相结合,着力展现作者的 懊悔之情。
C.作者在记述游览华山洞的过程中,前洞是宾,后洞是主,重点在主,记述仔 细,详略有别。
D.走的越深入,行进越艰难,景物越来越美妙,这说明没有大志、畏于艰险的人难以窥探异景。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得仁,饿于首阳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纣?而尤,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二人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乎?余故曰:圣贤辩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文集卷六十三伯夷》


注:①韩子:指韩愈。作《伯夷颂》。②二子:指伯夷、叔齐。③太公:指姜子牙。④西伯:指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的父亲。⑤元元:平民百姓。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子                       因:沿袭
B.天下孰不                 病:疾病
C.欲纣者                       夷:推翻
D.则伯夷何                 处:存在、置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求仁得仁                                     春秋固已高矣
B.饿于首阳                                 二人心岂有异邪
C.故孔、孟皆伯夷遭纣之恶             求其仁
D.而尤,伯夷也                              欲夷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
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
B.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
伯夷拦着马头劝阻,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
C.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
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
D.其烈岂减太公哉
他的刚烈又怎会少于姜太公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孔子、孟子对伯夷的事反复辨说,加之二者身份,认为他们的话是可信的。
B.王安石驳斥了司马迁的记载,他认为《史记》中记述的“不食周粟”的情节是不合理的。
C.王安石认为伯夷不依附文王,原因是伯夷年纪大,从他的居住地到文王都城路途遥远。
D.本文根据“圣人”的记叙,旧时的传说,以及合理的推论,证明司马迁之说不可靠。
5.王安石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后世对伯夷的错误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2022-05-04更新 | 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①      ,②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③      ,时时犹唱,④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文段二】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以困穷,天下之民,固以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暝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王安石《上时政疏》)

【文段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请将【文段一】中缺失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桂枝香•金陵怀古》,概述王安石写《上时政疏》时的社会情况,并分析两篇“疏”文分别针对什么问题而向皇帝提出建议。
3.三个文段都体现了作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请结合文本,分析此三文是如何围绕所忧之事展开议论的。
4.请用“∕”为下面这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两篇“疏”谈谈如何“守成”。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2020-04-13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

(1)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

(2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崇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崇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

3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4)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                  ,予未之信也。                 ,予亦未之信也。

5正之之兄官于温,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

【注释】①诎:同“屈”。②杨、墨: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墨:墨翟,春秋战国期思想家、政治家。③释、老:即佛教与道教。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焉尔B.也哉C.矣乎D.之邪
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也要坚定志向改变时俗。
B.孟子和韩愈因为学术素养深厚而成为君子。
C.君子与众人的区别在于坚定志向不从时俗。
D.君子要超越众人使自己能在当世显露出来。
3.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的两个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日得志于吾君
②以正之之不已
③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
④而不至焉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5.作为赠序,本文有赞许义和勉励义,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议论色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019-10-21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