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3 题号:877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剌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当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
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千草之间也绝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2008·湖南·高考真题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士们,先生们,太空电梯即将到达失重空间站,请做好下梯准备,从右侧梯门下梯。”如果有一天,人们听见这样的播报声,会不会以为是在梦里?

20世纪初,被誉为“俄罗斯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还真有这样的构想。这个构想其实很朴素——在地面上建设一座高到超乎想象的铁塔,一直通到地球同步轨道,在铁塔内架设电梯,人们便可以乘坐电梯进入外太空。

从太空中“扔”下绳索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构想,与大家对电梯的认知较接近,但是要实现这一构想面临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铁塔建设难度大。地球同步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而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位于迪拜的哈利法塔,其高度只有828米。二者高度悬殊。如此看来,建一座太空电梯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有没有别的办法?想一想,要把一只风筝放到250米的高空,除了在地面奔跑,不断放线,使风筝升到高空中,还能怎么做。能不能坐直升机到达高空后,将风筝扔出,慢慢放线,使风筝下降到距离地面250米的高度?

这种思考虽然不够严谨,但它采用逆向思维,为建造太空电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要建造一座直达外太空的电梯,最重要的就是搭建绳索轨道,既然从地面向上建造绳索轨道不现实,那么能不能从太空中“扔”下绳索,就像扔风筝线一样呢?

可以先发射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再从卫星上向地球“垂”下绳索,然后将绳索固定在地面上,这样,太空电梯的运行轨道便形成了。

也就是说,只需几根绳索就能建造太空电梯的运行轨道。其实,如今的太空电梯计划都是基于这个模型制订的。

寻找最强缆绳材料

在众多太空电梯计划中,最受人瞩目的是日本在2012年宣布的太空电梯计划。

当时,尤其擅长建造高塔的日本著名建筑公司大林组,宣布要投资100亿美元建造太空电梯。然而,距离计划启动已经过去了10年之久,其前景似乎不容乐观,就连大林组建筑公司内部一直参与太空电梯研发的高级工程师石川洋二都坦言:这个项目越尝试,就越困难。

比如电梯厢体上下运动所需的缆绳,实际上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一直随着同步卫星高速转动,其所需的巨大向心力可能超过材料的抗拉极限,导致缆绳把自己甩断。

这便出现了一个异常棘手的问题——如何找到密度小,但抗拉强度高的材料?

目前,最有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材料是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组成的管状结构纳米材料,是目前已知的理论上力学强度最高和韧性最好的材料。

碳纳米管的密度大约是1700kg/m,如果用碳纳米管做太空电梯的缆绳,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至少要达到90GPa

目前,在实验中能够合成的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200GPa,而具有理想结构的单壁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800GPa

这样看来,只要生产出几万千米长的碳纳米管,把它从同步卫星上“垂”下来,并把它固定到赤道附近的海上基站,就能解决太空电梯轨道的问题。

然而,探索太空电梯的道路,注定崎岖不平。

1991年,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发现了碳纳米管,给陷入瓶颈的太空电梯研究带来希望,许多研究团队重新拾起了太空电梯计划。可是,大家很快就发现,受制备工艺的限制,实际能够制备出的碳纳米管,其长度只有几毫米,且存在大量结构缺陷。

研究似乎又走进了死胡同。

但科学家可不会轻易放弃。

2013年,清华大学的魏飞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将生长每毫米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活性概率提高到99.5%,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超过0.5米,且具有完美结构的碳纳米管。

目前,他们正在研制千米级以上的碳纳米管。

太空电梯似乎迎来了一线曙光。

难题要逐一攻克

一旦要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就必须面对和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例如,用碳纳米管做的缆绳,时间久了会不会磨损?能用很长时间吗?毕竟,如果缆绳很容易磨损,那么这电梯即便建好了,也不经用,性价比低。

为了检验碳纳米管的耐久性,日本大林组建筑公司于2015年,将碳纳米管样品送到了位于地表上空400千米附近的日本实验舱内,将其放置在太空中。两年后,这一样品被带回地球。研究人员发现,碳纳米管的表面已经被原子状态的氧破坏了。

要知道,400千米的高度是位于大气层中的热层,这里的空气极其稀薄,即便如此,两年的时间就已经令碳纳米管受损。

据此可以想象,在地表附近氧气丰富的对流层,碳纳米管缆绳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除了被原子状态的氧破坏,还要经受风吹日晒雨淋,甚至遭受极端气候的摧残。

建造太空电梯,真的是越尝试,就越困难。

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科学家还执着于这一设想呢?

最大的动力,就是要降低人类奔赴太空的成本。

在目前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每千克荷载的运输成本是2000~20000美元。普通人去太空旅行一趟,至少需要花费10万美元。如果太空电梯建设成功,不考虑初期建设成本,根据日本大林组建筑公司的预估,每千克荷载的运输成本约为200美元。也就是说,普通人只需花7万元左右人民币,就可以去太空旅行了。

太空电梯建成后,除了能帮普通人实现太空观光的梦想,还能在地球和太空间低成本地运输物资。

太空电梯的建成也许会成为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最动人心魄的事件。

仰望天空,想象一下,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一座规模宏大的电梯,穿破云巨,纵贯天地……

(摘编自王诗雨《太空电梯畅想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从地球同步卫星垂至地面的缆绳为太空电梯的运行轨道的设想获得认可,现在一些国家基于这一设想开展了太空电梯计划。
B.制出以单壁碳纳米管为材料的足够长的缆绳,是解决太空电梯轨道问题的前提,但目前的制备工艺尚不能制出这样的缆绳。
C.将从地球同步卫星上“垂”向地球表面的缆绳固定到赤道附近的海上基站,能使缆绳处于静止状态,从而减小缆绳所需的向心力。
D.大林组建筑公司进行了碳纳米管太空耐久性实验,实验显示,碳纳米管这一材料的结构在两年里被热层中原子状态的氧改变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太空电梯构想“朴素”,是因为他的构想基于现实生活,与人们对电梯的认知较为接近。
B.文章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中“100亿美元”“10年”说明大林组建筑公司的太空电梯计划研究费用高、历时久。
C.研制出抗氧化能力强、耐磨性好、性价比高的碳纳米管缆绳是大林组建筑公司将太空电梯设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前提。
D.科学家建设太空电梯的目的,是将每千克荷载的航天运输成本降至目前成本的一成以下,加快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3.下列选项放入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对太空电梯这一科研项目的期望值的一项是(     
A.日本静冈大学于2019年1月23日进行了太空电梯计划的首次实践性试验,由于地面实验室与太空实验卫星之间发生了通信故障,试验最终失败。
B.美国费尔蒙特科学研究所的布拉德·爱德华兹博士指出,太空电梯可以使人类历史实现跳跃性的发展,他构想的太空电梯将在不久后问世。
C.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天堂之泉》中描写了太空电梯,在这部小说中,人们可以乘电梯去太空观光并运送货物。
D.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杨宇光指出,即使无法建成3.6万千米的太空电梯,如果能够在地面建造一座一二百千米高的高塔,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4.科学家要获得卓越成就,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哪些素养?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这篇科普说明文具有可读性强的特点。为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作者除了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行文,还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
2024-01-17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服饰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绝不违背清廷禁律。
B.文中援引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是为了说明“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C.贾宝玉作为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D.仅从“通灵宝玉”“寄名锁”“护身符”这些为保证宝玉安全的佩饰物上,我们就可看到他作为贾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贾府宠儿的特殊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既有对贾府宠儿宝玉所佩戴饰品的精细刻画,也有对落魄文人贾雨村衣着特点的准确概括,还有对尊贵皇妃元春服饰的“不写之写”。
B.王熙凤盛装出场见客时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套上“青缎灰鼠褂”,可见“褂子”是清人在正式场合加于袍外的礼服。
C.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代名词,红色也正是“怡红公子”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因而曹雪芹笔下的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
D.曹雪芹不仅用服饰突出人物外貌和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通过服饰反映了人物际遇处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尊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服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曹雪芹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季节轮换、地位尊卑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之中。
B.看破红尘出家时,宝玉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服饰彰显人物的地位。邢岫烟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也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贫穷窘迫、寄人篱下的困境。
D.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却不细写她的服饰,因为无论穿什么都不足以标榜其尊贵,便索性不写。这不写之写更能引起人种种美的联想,比详写更经济,更含义深远。
2017-05-08更新 | 2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来。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来到几十千来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拔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关系密切。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在原文空白处加入适当的成语。
2023-10-25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