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 《明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89693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①邀击:拦击,截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字
(1)太祖嘉   ()        (2)张士诚遣舟师海安         ()
(3)充征南副将军()       (4)其残暴斩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桥傅城,遂克之                          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江
B.复与俞通海等七舟载苇荻              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C.复旋绕出                                     故止封侯不公
D.民怀其惠,之立祠                  及杨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
B.廖永忠带兵作战有勇有谋,官职屡次升迁;又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C.廖永忠没被封公爵的主要原因一是迎归韩林儿,没想到船覆韩死;二是让与自己结好的儒生窥测皇帝心意,受到诸将的弹劾。
D.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迎见和嘉奖。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2)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
5.列出文中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两个事例,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015·上海·一模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明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天启二年,擢御史,谒假归。明年冬还朝,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

四年二月,大风扬沙,昼晦,天鼓鸣,如是者十日。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

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忠贤得疏愈恨。

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事获中止。五年春,遣视陕西茶马。甫出都,逆党曹钦程劾其专击善类,助高攀龙、魏大中虐焰,遂削籍

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初入台,邹元标实援之,即进规曰:“都门非讲学地,徐文贞已丛议于前矣。”元标不能用。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万燝死,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大中将劾魏广微,尊素曰:“广微,小人之包羞者也,攻之急,则铤而走险矣。”大中不从,广微益合于忠贤,以兴大难。

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于是取空印白疏,入尊素等七人姓名,遂被逮。使者至苏州,适城中击杀逮周顺昌旗尉,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许显纯、崔应元搒掠备至,勒赃二千八百,五日一追比。已,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B.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C.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D.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筵”,文中指天子的经筵,即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B.“廷杖”,是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在殿阶下杖责朝臣,时有当廷被杖死者。
C.“削籍”,指革职。“籍”指官帽。
D.“驾帖”,在明代,秉承皇帝旨意,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尊素精明强干,敢于直谏。他是进士出身,担任宁国推官,多次向皇帝陈述边防事务,也敢于批评边关将军做法的错误,并请求皇上与大臣面对面讨论问题。
B.黄尊素担任大臣期间,魏忠贤独揽朝中大权,他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与魏忠贤及其党羽作斗争,多次上书言事,遭到魏忠贤的嫉恨。
C.黄尊素刚入官府时,对帮助过他的邹元标说不要在京城集会讲学;对杨涟、魏大中弹劾魏忠贤的事情,黄尊素也劝解说时机不到不可急躁。
D.听说自己要被逮捕,黄尊素穿上囚服投案;在狱中得知狱卒要谋害自己,他先叩谢皇上、父亲的恩惠,写了一首诗后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事获中止。
2020-03-02更新 | 1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父世珍,生四子,太祖其也。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濠州。太祖时年二十五,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等南略定远。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

十六年春二月癸未,进攻集庆,擒陈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辟夏煜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二十一年春,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

二十七年五月己亥,初置翰林院。是月,以旱减膳素食。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请复膳。太祖曰:“虽雨,伤禾已多,其赐民今年田租。”十二月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

(节选自《明史·本纪第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B.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C.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D.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本义为幼小禾苗,引申为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朝代或季节的末期等义。
B.甲戌,甲为天干,戌为地支,天干地支可纪年、月、日、时,此处是纪月。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文中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
D.劝进,劝登帝位。指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或者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璋早年投奔郭子兴,因郭子兴孱弱无大志,朱元璋认为不足与之共事,便交出兵众,与徐达等人去南边定远发展。
B.元军攻打滁州时,朱元璋设下埋伏诱败元军,随后又归还所缴获的马匹,并派父老慰问元军,元军退兵,滁州得以保全。
C.朱元璋治军颇有谋略,作战时眼光长远,往往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妥善的安排,不滥用武力,注重从心理上收服对方。
D.朱元璋体恤百姓,作战时重视保民安民,不喜妄杀,在百姓遭受旱灾时,减少膳食中的素食,并免除百姓当年的田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
(2)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
5.简要概括朱元璋在攻陷集庆以及蒋山败敌后,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定军民。
2022-11-02更新 | 1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允仪,字闻韶,宜兴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桐乡知县,移嘉兴。天启二年,擢御史。时广宁已失,熊廷弼、王化贞俱论死,而兵部尚书张鹤鸣如故,纠之者反者获谴。允仪不平,疏抵其同罪佚罚。因言:“近言官稍进苦口,辄见龃龉,迁谪未已,申之戒谕。使臣不遵明谕,而引裾折槛以甘斥逐,天下事犹可为也;使诸臣果遵守明谕,而箝口舌以保禄位,天下事尚忍言哉!”报闻。鹤鸣既屡次被劾,因诋者为群奸朋谋,而反与前尚书黄嘉善、崔景荣并以边功晋宫保。允仪益愤,言:“鹤鸣既以斩微功邀三次之赏,即当以失地大罪伏不赦之辜。”帝不用。会议红丸事,力诋方从哲,请尽夺官阶、禄荫。其党恶之。寻疏论四川监司周著、林宰、徐如珂等功,请优叙;而劾总督张我续退缩,请罢斥。不从。逾月,请杜传宣,慎爵赏,免立枷,除苛政。允仪言“当日方从哲管独居政府,亓诗教、赵兴邦等分部要津,凡疆圉重臣无皆贿赂请托而得,如李维翰、杨镐、熊廷弼、李如柏、如桢,何一不出其保举?迨封疆破坏,囹圄充塞,而此辈宴然无恙。臣所以痛心辽事,追恨前此当轴之人也。”中旨将重谴允仪,以大学士叶向高言,停俸半岁。允仪重从吾,薄绍徽。魏忠贤擢绍徽佐都察院用事。五年,允仪还朝,即出为湖广副使。其冬又使给事中苏兆先劾其为门户渠魁,遂削籍。崇祯元年,荐起御史,言:“奸党王绍徽创《点将录》献之逆奄清流遂芟刈无遗乞加削夺为倾陷忠良之戒”从之。明年,佐都御史曹于汴,大计京官,贬黜者二百余人,坐不谨者百人,仕路为清。寻擢太仆少卿。四年六月,以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诸府标兵止五百,饷六千,不及一大郡监司。且承平久,人不知兵,而属城率庳薄,无守具。六年,流贼将窥湖广。兵部令移镇襄阳,郧阳益虚。其冬,贼大至,陷郧西上津。明年,陷房县、保康。允仪兵少,不能御,上章乞援,且请罪。会贼入川,郧得少缓。中官陈大金与左良玉来援,副使徐景麟见其多携妇女,疑为贼,用炮击之,士马多死。大金怒,诉诸朝,命逮景麟,责允仪陈状。已而并逮允仪下狱,戍边,而以卢象升代。十五年,御史杨尔铭、给事中倪仁祯相继论荐,未及用而卒。

(节选自《明史.蒋允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奸党王绍徽创《点将录》/献之逆奄/清流遂芟刈无遗/乞加削夺为倾陷/忠良之戒/
B.奸党王绍徽创《点将录》献之/逆奄清流/遂芟刈无遗/乞加削夺/为倾陷忠良之戒/
C.奸党王绍徽创《点将录》/献之逆奄/清流遂芟刈无遗/乞加削夺/为倾陷忠良之戒/
D.奸党王绍徽创《点将录》献之/逆奄清流/遂芟刈无遗/乞加削夺为倾陷/忠良之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土是科考最高功名,先由礼部主持会试并初拟合格名单,再由钦定。
B.宫保是明清时期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的通称,用于给大臣加衔或死后赠官。
C.给事中在明朝时负责侍从规谏、稽查六部各司弊误,官虽小,但职权颇重。
D.大计在文中指由吏部会同都察院对五品以下京官进行的考绩,每六年一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允仪刚直守则,不平则鸣,多次上疏要求朝廷明察大臣功过并给予嘉惩。
B.蒋允仪心系边事,直斥当政,认为辽东事败源于边臣重职都是通过贿赂而得。
C.蒋允仪忠于职守,敢于斗争,他的进言使得奸党覆灭,朝廷官风为之改变。
D.蒋允仪审时度势,求援御寇,但因为属下误击援军而受累下狱,被罚戍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言官稍进苦口,辄见龃龉,迁谪未已,申之戒谕。
(2)迨封疆破坏,囹圄充塞,而此辈宴然无恙。
5.结合全文,从国事重心、官员任用两方面分析天启、崇祯两朝的不同之处。
2020-11-11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