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6 题号:897660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卫公既灭突厥,斥境至于大漠,谓太宗曰:"陛下五十年后,当忧北边。"高宗末年,突厥为患矣。突厥之平,仆射温彦博请其种落于朔方以实空虚之地,于是入居长安者且万家。郑公以为夷不乱华,非久远策,争论数年不决。至开元中,六胡州竟反叛,其地复空也。

②卫公始困于贫贱,因过华山庙,诉于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异之。伫立良久乃去,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李仆射好去。"顾不见人。后竟至端揆。隋大业中,卫公上书,言高祖终不为人臣,请速除之。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卫、骨既死,太宗虑囚,见靖与语,固请于高祖而免之。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静巴汉,擒萧铣,荡一扬、越,师不留行,皆靖之力。

③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水桥,控弦四十万,太宗初亲庶政,驿召卫公问策。时发诸州军未到,长安居人,胜兵不过数万。胡人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十合,帝怒,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注】①卫公,即卫国公李靖,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人。②仆射,官名。③端揆,指宰相。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④白衣,古代平民所版,因卷年民-此指先发今言取 ⑤控弦,拉弓,持弓,借指士兵。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境至于大漠 (2)因华山庙
(3)太宗初庶政 (4)于是险邀之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卫公始困贫贱 固请高祖免之
B.入居长安者万家请告以位宦所至
C.六胡州反叛 后至端揆
D.实空虚之地 始白衣从赵郡王南征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辞色抗厉,观者异之。
(2)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
4.第②段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 /”标出。
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5.从全文看,唐太宗对李靖的态度是______
6.联系全文,简述卫国公李靖的武略。
2014·上海浦东新·三模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川烈武王道规,字道则,武帝少弟也。倜傥有大志,预谋诛桓玄。时桓弘镇广陵,以为征虏中兵参军。武帝克京城,道规亦以其日与刘毅、孟昶斩弘。玄败走,道规与刘毅、何无忌追破之。无忌欲乘胜追玄直造江陵。道规曰:“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为竭力;桓振勇冠三军,且可顿兵以计策縻之。”无忌不从果为振败乃退还寻阳缮舟甲复进遂平巴陵江陵之平道规推毅为元功无忌为次自居其末。以起义勋,封华容县公,累迁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加都督。善于刑政,士庶畏而爱之。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司马王镇之及扬武将军檀道济、广武将军到彦之等赴援朝廷,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而桓谦自长安入蜀,谯纵以谦为荆州刺史,与其大将谯道福俱寇江陵。道规乃会将士告之曰:“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欲去者不禁。”因夜开城门,众咸惮服,莫有去者。雍州刺史鲁宗之自襄阳来赴,或谓宗之未可测。道规乃单车迎之,众咸感悦。众议欲使檀道济、到彦之共击荀林等。道规曰:“非吾自行不决。”乃使宗之居守,委以心腹,率诸将大败谦,斩之。谘议刘遵追荀林,斩之巴陵。初,谦至枝江,江陵士庶皆与谦书,言城内虚实。道规一皆焚烧,众乃大安。或传循已克都,遣道覆上为刺史。江、汉士庶感其焚书之恩,无复二志。道规使刘遵为游军,拒道覆,前驱失利。道规壮气愈厉,遵自外横击,大破之。初使遵为游军,众咸言不宜割见力,置无用之地。及破道覆,果得游军之力,众乃服焉。道规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授豫州,以疾不拜。义熙八年薨于都,赠司徒,谥曰烈武,进封南郡公。武帝受命,大司马,追封临川王。

(《南史卷十三·列传第三·宋宗室及诸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忌不从/果为振败/乃退还寻阳/缮舟甲复进/遂平巴陵/江陵之平/道规推毅为元功/无忌为次/
B.无忌不从/果为振败/乃退还/寻阳缮舟甲复进/遂平巴陵/江陵之平/道规推毅为元功/无忌为次/
C.无忌不从/果为振败/乃退还寻阳/缮舟甲复进/遂平巴陵/江陵之平/道规推毅为元/功无忌为次/
D.无忌不从/果为振/败乃退还寻阳/缮舟甲复进/遂平巴陵/江陵之平/道规推毅为元功/无忌为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川烈武王,“临川王”是刘道规的封号,“烈武”是其谥号。由此可见刘道规死后尊荣。
B.西楚,战国时楚国疆域广阔,分为三楚。这里指楚国西部,即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
C.刺史,西汉为督察官名,晋宋时为州郡最高长官,也称“太守”。后世刺史与太守同称。
D.赠,有“赠送”之意,如《琵琶行序》中“歌以赠之”;文中指宋武帝晋升道规为大司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道规审时度势,有见识。他参与谋划讨伐桓玄的大事,响应武帝,杀死玄弘;桓玄败逃,他却劝说无忌等人放弃追击,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B.刘道规治政有方,得人心。他善于处理刑法政务,官民都敬畏且爱戴他;当江陵危机之时,他在夜晚打开城门,让愿意离开的人走,但没人离去。
C.刘道规胸怀宽广,有器量。形势复杂,鲁宗之投身应和,他单车迎接以示诚意;江陵曾有人给桓党写信报告城内信息,他烧掉书信,安抚人心。
D.刘道规英勇无畏,有谋略。在抗击循党与谯纵联军的战斗中,他亲自率军打仗并取得胜利;又指挥刘遵用游击战术,拦腰打击,最终打败敌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规乃会将士告之曰:“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欲去者不禁。”
(2)道规使刘遵为游军,拒道覆,前驱失利。
2020-10-28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阮,字南卿,江州人。父彦傅,靖康勤王,有功。阮少好学,尚气节。常自称将种,辞辩奋发,四坐莫能屈。尝谒袁州太守张械,械谓曰:“当今道在武夷,子往求之?”阮见朱熹于考亭,熹与语,大说之。登隆兴元年进士第。

时孝宗初即位,欲成高宗①之志,首诏经理建业以图进取,而大臣巽懦幸安,计未决。

阮试礼部,对策曰:

“临安面湖背海,膏腴沃野,足以休养生聚,其地利于休息。建康东南重镇,控制长江,呼吸之间,上下千里,足以唬视吴、楚,其地利于进取。建炎、绍兴间,敌人乘胜长驱直捣,而我师亦甚惫也。上皇遵养时晦,不得与平,乃驻临安,所以为休息计也。已三十年来,阙者全,坏者修,弊者整,废者复,较以囊昔,倍万不。主上独见远览举而措诸事业非固以临安为不足居也战守之形既分进退之理异也。

古者立国,必有所恃,谋国之要,必负其所恃之地。秦有函谷,蜀有剑阁,魏有成皋,赵有井陉,燕有飞狐,而吴有长江,皆其所恃以为国也。今东南王气,钟在建业,辍而弗顾,退守幽深之地,如是而曰谋国,果得为善谋乎?且夫战者以地为本,湖山回环,孰与乎龙盘虎踞之雄?胥潮奔猛,孰与乎长江之险?今议者从习吴、越之僻固,而不知秣陵之通达,是犹富人之财,不布于通都大邑,而匣金以守之,愚恐半夜之或失也。傥六飞②顺动,中原在跬步间,况一建康耶?古人有言‘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人患不为尔。”

知贡举范成大得而读之,叹曰:“是人杰也!”

调南康都昌主簿,以廉声闻,移永州教授。献书阙下,请罢吴、楚牧马之政,而积马于蜀茶马司,以省往来纲驿之费,凡数千言。绍熙中,知漳州,请复曹玮方田,修种世衡射法,日讲守备,与边民亲访北境事宜。终阮在,金不敢南侵。其后改知抚州。

韩侂胄宿闻阮名,特命入奏,将诱以美官,夜遣密客诣阮,阮不答。私谓所亲曰“吾闻公卿择士,士亦择公卿。刘歆、柳宗元失身匪人,为万世笑。今政自韩氏出,吾肯出其门哉?”

陛对毕,拂衣出关。胃闻之大怒,批旨予祠。阮于是归隐庐山,尽弃人间事,从容觞咏而已。朱熹尝惜其才气术略过人,而留滞不偶云。

嘉定元年卒。

(选自《宋史·王阮传》,有删节)


[注]①高宗:宋高宗赵构,南宋开国皇帝。②六飞: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疾行如飞,常以此代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独见远览/举而措诸事/业非固以临安为不足居也/战守之形既分/进退之理异也
B.主上独见远览/举而措诸事/业非固以临安为不足居也/战守之形/既分进退之理/异也
C.主上独见远览/举而措诸事业/非固以临安为不足居也/战守之形既分/进退之理异也
D.主上独见远览/举而措诸事业/非固以临安为不足居也/战守之形/既分进退之理/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勤王,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君王。这里指北宋靖康之乱时王彦傅曾带兵救援朝廷。
B.建业,地名,今南京。后文中的“建康”“秣陵”也都是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呼。
C.教授,官职名,是地方教育机构的长官,主要负责科举考试、教育内容的设定等事务。
D.陛对,指古代臣子在殿堂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臣子间相互质询。陛,古代宫殿的台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阮年幼好学,为人喜爱。他曾经拜见袁州太守张械,后又到号亭拜谒朱熹,朱熹和他交谈后感到非常高兴。
B.王阮为官清廉,勇于变革。他任主簿以清廉闻名,做永州教授时为节省费用而改变在吴、楚一带养马的政策。
C.王阮尽忠职守,不忘备战。他担任漳州太守时,每天讲授防御,还亲自探访边境,金人因此不敢向南侵犯。
D.王阮崇尚气节,不畏权贵。他坚持操守,不肯投身韩侂胄门下,以免为后人耻笑,最终归隐庐山,不问世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犹富人之财,不布于通都大邑,而匣金以守之,愚恐半夜之或失也。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5.范成大认为王阮是人中豪杰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0-10-22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明昌元年,以廉擢授监察御史。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上善其言。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于是上皆罢之。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正大八年二月乙丑,于嵩山崇福宫,年六十有九。初游嵩山,尝曰:“吾意欲主此山!”果终于此。

(节选自《金史 张行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B.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C.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D.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隋代始设立,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称。
C.《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卜筮之书,它专门用来占卜命运、对事态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古人对去世有多种描述,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或后之死称“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行信心系百姓,兴利除弊。担任监察御史时,建议依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交麦以作粮税,便利民众。
B.张行信敢于直言,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满朝官员无人敢言。只有他再三提醒皇帝若重用此人,后患无穷。胡沙虎因此被诛杀。
C.张行信重视人才,他建议皇帝发动重臣举荐人才,加以厚待,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相报。
D.张行信不惧权贵,排斥庸才。在他的劝谏下,鄙俗无能、不晓兵律的将领王守信、贾耐儿刚获提拔即被罢免,遇敌即溃的皇族败将讹可也被下狱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
(2)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2017-06-02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