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9 题号:91325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生猪供应出现紧张,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新措施密集出台,交通运输部提出,2019年9月2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说,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发放方式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自然资源部明确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生猪养殖可用一般耕地……

压实百姓“菜篮子”,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说,关键要突出发展生猪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突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保供、突出“用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保障、突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秩序。

全国生猪生产大省和调出大省江西已全面启动生猪复产增养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加大引种扩繁力度,新建、改扩建—批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增加生猪存栏规模。 '

当前尤其要防止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有关业内人士说,国家已作由专门部署,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

(摘编自《生猪生产恢复向好肉类供应有保障》)

材料二:


2019年9月7日全国部分地区土杂猪生猪价格行情涨跌表
(区域省市09-0709—06较昨日较上周
华东安徽省25.6326. 06一0. 43一 0·49
山东省24.4524.450.00-1.25
浙江省27. 7326. 900. 831.23
江西角28. 3928.90一0,510.79
福建省29. 0028.420. 581.68
江苏省24.3624. 60-0.240.07
上海市25.9425.580.360.94
西北新疆23,4123. 50一 0, 091.20
陕西省24,9925,51一 0.52—0. 13
甘肃省24.1523. 530.620. 96
青海省10, 0010. 000.000. 00
宁夏23. 4324. 00一0. 570.00
华中河南省25.5625, 280.28-0.46
湖南省28. 7628.300,461.49
湖北省25. 9925.900.090.85

材料三:

2019年盛夏,猪肉市场颇受关注。自2月底生猪价格开始回升,此后逐月上行,6月下旬以来快速上涨,至今维持高位4那么,目前猪肉产销情况如何?能否保障供给?

目前供给偏紧,但整体链条保持平稳。生猪供给很难马上增加,因为养殖本身需要半年周期。生猪养殖正在上量,但还要维持一段紧平衡。

有关人士分析,这轮生猪行情的老问题,就是猪周期,两年涨、两年跌,或者三年一小周期、五年一大周期,这一轮自2017年,历经15个月,现在回暖了。但为何这轮生猪价格似乎比往年涨得更猛?是因为几大因素碰头,猪周期、非洲猪瘟和政策性调控等聚在一起,老问题叠加新问题。这一轮猪周期好多散户退养了,猪源减少;去年发生非洲猪瘟,猪源又减少;活下来的因为还没有疫苗,担心非洲猪瘟,也限制规模,猪源更少;政策性调控影响也恰好显现,这两年,许多个体养殖户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因为环保整治“一刀切"地退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敢再养猪的,大多是小规模养殖户。许多养殖户担心非洲猪瘟,不敢大规模投养. 瘟疫来的时候他们纷纷抛售,疫情过去之后,产能降低、猪价上涨,但不太敢补栏了。可以看出,小户、散户普通信心不足,大多“不敢养”。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和流通三大体系,为养殖户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也是破解养殖户“不敢养'‘的关键。

(摘编自《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猪”到底养还是不养?》)


【注】①猪周期: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一种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经济现象。
1.下列不属于“猪周期”现象的一项是
A.几年之内,猪肉价格涨涨跌跌,或两年涨,或两年跌,这是一个老问题。
B.今年2月底以来,生猪价格开始回升,6月下句以来,快速上涨,至今居高不下。
C.非洲猪瘟疫情、环保“一刀切”举措导致猪源进一步减少,生猪供应紧张。
D.以9月7日为例,华中地区三省生猪价格最低25.56元,较前一日小幅上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国家密集出台的新举措之一,“绿色通道”政策对加快猪肉市场流通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在四川省系列举措中,“用地、资金、人才”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这体现了地方政府面对市场困境,能够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C.根据材料二表中所列时段地区相关内容,大部分地区的猪肉价格较上周有明显的上涨,这与各省的生猪养殖、流通情况密切相关。
D.目前生猪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过了半年的养殖周期之后,市场行情就会恢复正常,因此只遵循正常的养殖周期和市场规律即可。
3.假如你是某集生猪养殖、猪肉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牧业集团的负责人,在当前生猪养殖不景气、猪肉价格上涨的背景之下,你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情绪是个体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它的一个最大特征便是其“由点到面”不断扩大范围的放大效应。一个人的愤怒只是属于某一个人,但它一旦在社会之中得到放大,那就是属于更多人或更大群体的社会问题了。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报道负面事件的传播速度在不断加快。社会情绪在此时如果没有一种适当的疏导,酿成更大社会骚乱的可能性便是随时存在的。社会负面情绪的放大可能带来社会悲剧性的后果,因此,对于社会负面情绪的治理和引导至关重要。

对一个结构严谨的社会而言,社会情绪当然是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人民会因此情绪的鼓舞而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各行其是,这自然是一种社会的常态以及占社会大多数的人的生活态度。但应该清楚,社会负面情绪的危害更为突出,比如,一种集体性的不满、抗议乃至于上访、集会游行之类的社会行为,这背后都必然是有着一种负向的情绪在发挥着作用。

归纳而言,社会情绪可以有两个维度的表达,其一是正向的、积极而乐观的;其二则是与之相对而言的情绪表达,它是负向的、消极而悲观的。而且,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情绪之间必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乐极生悲”或者“喜极而泣”之类的民间表达,都属于是人群之中正常的情绪类型之间的表达与转化。在这方面研究丧礼过程的人类学家都会有这样的一种观察,在本来是令人哀伤的丧礼之上,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异常欢快的情绪姿态,甚至会载歌载舞,尤其是面对高寿之人的寿终正寝,情形更是如此,即情绪的表达直接就出现了反方向的情绪扭转。这无疑是借用了一种情绪正负向相互转化或互补的原理。在一种社会情绪的管理和引导之中,切莫忽视了极端情绪的这种可以相互转化的能力和机制。

社会情绪能够相互转化的能力和机制恰恰体现了一种情绪的可改变性、可转化性、可引导性以及可排解性的特点。但是无论是怎样的一种转化机制,其核心原则都是不能够使得一种强烈的情绪淤积于胸中,或者淤积于群体之中,而是要想尽各种办法使其逐渐地释放出来,就像治水一样,其根本在于疏导而不在于围追堵截。

社会负面情绪往往是由一种冲突的发生而产生的。西方专门有“冲突社会理论”,其理论的核心也一样是用疏导的办法来解决。社会学家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的核心便是根基于此,通过设置社会有机体在情绪管理上的一种“排解阀”而使淤积的情绪能够宣泄排解出去。实际上,从社会的原理而言,冲突性的情绪并不是特别难以去化解,因为其紧迫性、直接性和暴露性的特性,通过一种及时巧妙的疏导和调节机制,便可以使一种看起来极为危险和紧迫的社会负面情绪得到一种化解、比如,人们因为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因此便对食品安全问题特别在意,就会由此而产生一种恐慌以至愤怒的情绪,而如果有权威机构能够及时公布真相,实际上负向的情绪也就可能随之烟消云散,迎刃而解了。在此意义之上,这种表露出来的负面社会情绪实际上可能并不是一种最难以化解的社会情绪。在这方面,“大禹治水”的范例便蕴含着一种使人受益的思想智慧。

(摘编自赵旭东《社会情绪治理“宜疏不宜堵”》)

材料二:

社会情绪及其治理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社会学家罗斯在《社会控制》中强调了社会控制的规范属性即社会控制是对越轨行为的制裁。在社会控制的传统定义下,人们通常将法律、宗教戒律、习俗、礼仪视为社会控剂,并且习惯性地将社会控制与强制权力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控制远不只是人们所熟悉的权力机构实施的控制,诸如社会舆论、群体情感等也都是社会控制的有力方式。前者属于正式的社会控制或者“硬控制”,后者属于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或者“软控制”。

社会情绪不是个体情绪的叠加或混合,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情绪互动的结果和情绪反应,是社会多数人所共享的情绪体验。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善于利用情绪对他人施加影响,通过情绪控制他人,以使特定行为发生成得以避免。将情绪视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有助于我们对诸多社会现象的产生机制以及社会行动的内在逻辑获得新的理解。例如,为什么作为一种情绪的气在冲突中极为常见,为什么舆情民意能够影响司法审判。

将社会情绪视作一种社会控制方式,不仅为我们理解社会情绪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相关部门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维。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社会情绪未必就是攻击性的破坏性的;作为一种获得关注和控制力的方式,它可以是建设性的。对社会情绪的硬管控很可能会激化社会情绪。升级对控制力的竞争,对公共领域的理性对话、多元治理产生负作用。相反,若是得社会情绪视为社会治理的一种可能资源,有助于丰富社会治理的工具箱,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编自邢朝国《社会情绪:一种社会治理资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集体性的社会负面行为,背后都会有一种负向的情绪在发挥着作用,必须重视社会负面情绪的治理和引导。
B.人们会因为各种社会情绪的鼓舞而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各行其是,这也是一种社会的常态以及多数人的生活态度。
C.可以改变性、可转化性、可引导性以及可指解性的情绪特点决定了任何消极的社会情绪都可以由权力机构强力控制。
D.社会学家罗斯认为,社会控制就是对越轨行为的制裁,将情绪视作一种社会控制方式,社会情绪可以是建设性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情绪在新媒体时代传播速度是很快的,如果没有一种适当的疏导,造成社会骚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B.社会情绪有积极乐观的正向表达和消极而悲观的负向表达,社会管控只须针对负向的、消极而悲观的情绪。
C.社会负面情绪的治理“宜疏不宜堵”,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西方的“冲突社会理论”和中国的“大禹治水”。
D.对社会情绪的硬管控极有可能带来较大弊端,实践表明,在进行社会治理时,“软控制”要优于“硬控制”。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大禹治水”治理智慧的一项是(     
A.广东虎门大桥发生异常抖动,专家正面回应大众安全关切。
B.武汉“网红窗帘”被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特展物件永久收藏。
C.贵州某司机驾驶公交车坠湖,官方快速介人调查并公布案情。
D.网络直播乱象引发大众关注,监管部门强力关闭直播平台。
4.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出“社会情绪”的本质特征。
5.社会负面情绪有哪些特点及危害?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
2020-09-24更新 | 2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是精准脱贫的逻辑延续。乡村振兴要求的生活富裕有着脱贫致富的双重蕴涵,意味着农村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又为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从五位一体、相互关联的角度,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方面的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乡村振兴的多措并举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三农的问题,这无疑为当前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张赛群《有序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

材料二:长期以来,中国在治理绝对贫困的过程中,大量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纷纷流入广大贫困地区,贫困者成为被优待群体,由于贫困耻感文化的缺少,产生了一些人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的文化怪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千方百计钻贫困户政策的空子,依赖政府,不思进取、坐享其成,将扶贫资金看成唐僧肉,将申请到贫困救济看成实力的体现,认为有人脉才能成为贫困户。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影响选择效果,耻感文化缺失者选择被动接受的方式成为陷入贫困陷阱的精神诱因,因而丧失积极主动、勤劳开拓的生产方式来摆脱贫图的上进冲动,加大了贫困治理的难度。在后精准扶贫时代的制度安排中,遵循人类从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以文化认知作为人类独有的最高级认知形式为基础,嵌入到贫困治理的制度建设中,加强对心智不健全、社会素养不够、内生动力不足的穷人心态的制度矫正,复兴、发育儒家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发挥耻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贫困治理中的宣教作用,强调羞耻之心在贫困治理中的约束作用,重塑耻感基础之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形成以贫穷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的文化氛围,激发贫困者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唐任伍 肖彦博 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

材料三: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展现着充沛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各地在推动消费扶贫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实践,出台一系列支持消费扶贫的政策措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消费也可扶贫的理念正逐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比如,不少地方和单位明确每年以不低于一定比例的采购量采购贫困户的农产品,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与贫困县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个人以订单式生产认购、爱心认购、参与贫困地区共享农庄、协助购销对接等模式参与消费扶贫等。消费扶贫工作经过持续的探索、创新,内容与形式不断演化,成为中国减贫事业的生动缩影。实践中,实施二十余年的闽宁模式,成为东西部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黔货入浙、浙客游黔的交流合作,写就了贵州和浙江两地山海携手著华章的传奇故事。

(摘编自石庆硕《让消费扶贫彰显更强生命力》)

1.下列对材料中贫困“耻感文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现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的怪异现象,是因为一些人缺少贫困“耻感文化”。
B.“耻感文化”缺失者选择以被动的方式来摆脱贫困,这加大了贫困治理的难度。
C.“耻感文化”能激发贫困者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在贫困治理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D.“耻感文化”要在宣教和形成氛围上发挥作用,也要嵌入到贫困治理的制度建设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是建立在农村精准扶贫基础上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它为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并终将解决“三农”问题。
B.加强贫困“耻感文化”的制度建设,有效激发贫困治理对象的内驱力,不能只一味地向贫困地区投入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
C.消费扶贫理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内容与形式不断演化,各地的探索实践也充分证明消费扶贫有着充沛强大的生命力。
D.消费扶贫能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互联互通、互帮互助,是扶贫协作中的经典做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3.联系材料一、二的观点,评析“消费扶贫”这一做法。
2021-01-25更新 | 1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基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主要瞄准的是面向未来的新科技,其所涉及的领域中,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占了一半以上。这些领域,代表了未来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乃至国际竞争的大方向。与此同时,在确保有效投资和稳定就业方面,“新基建”也可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目前要加快“新基建”进度,对不少企业都是难得的机会,尤其那些已具备相当实力的头部企业。这些企业前期的研发和基建投入,巴为“新基建”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且一些技术和应用经受了市场的检验,起到了探路者的作用。智能供应链之类的数字供应链体系,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新一代基础设施,继续强化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的建设打造,将为“新基建”注入更多活力。

“新基建”之“新”不仅在新技术、新方向,更是新的投资建设主体与运行机制——因为有更多市场化主体的先行探路和积极参与,“新基建”必将展现出新气象、新活力。在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确立更多优势。这也要求在“新基建”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做好监管和服务工作,发挥好投资引领作用,为市场主体参与“新基建”创造更好的条件。

(摘自张诺《市场主体参与“新基建”大有可为》)

材料二:

   

材料三:

数据显示,截至三月下旬,我国近20个省区市发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规模达49.6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7.6万亿元,关于“新基建”的投资更是十分亮眼。

专家认为,“新基建”是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但相比传统基础设施,‘新基建’的特点在于科技创新。可以说,新基建’具有重上价值的前提是相关领域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陈建奇认为,要加快新基建的推进速度,除了政府投资外,还需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新基建’是个新事物,理论上所有企业都可能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指出,但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项目更偏重于信息化和创新领域,项目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意味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度会比较高。

对此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磊指出,推进“新基建“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提升系统整体性,解决好如何落地、钱从哪里来、效能如何高效发挥等关键问题。

'新基建’带来的智能经济发展,所引领的将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同时还有应用模式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而这一切,都需要大批高新人才做支撑。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汪怿说,“在着手‘新基建’的同时,也要加快‘新基建’所需要的‘新人才’队伍培养。

(摘编自訾谦《“新基建”火热新动能强劲》)

1.下列各项中,全属于“新基建”的一项是(     )
A.方舱医院       物联网B.新能源汽车       特高压
C.高速铁路       云平台D.工业互联网       5G基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基建”以科技创新为特点,把目光锁定在面向未来的高新科技领域,运行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B.材料三数据显示,各地积极布局“新基建"项目,投资规模十分诱人,建设进度不断加快,这将激发广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C.在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新基建”有利于扩内需、稳就业,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D.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之“新”不仅在于技术创新,还在于应用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参与。
3.目前,如何才能让“新基建”更好地发力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0-10-16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