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8 题号:915888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千里,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2.《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的。此时作者的好友李白、高适等相继离世,并且各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作者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心情。体味百姓疾苦,心情异常沉重。
B.首句点明冬夜寒怆,写出“日短”之冬日景象。“催”字既写出了夜长昼短的冬日景象,而且写出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岁月逼人的感慨与无奈,也有对人世无常、朋友离世的缅怀追忆。
C.颔联承接首句而来,描写夜间晴朗的夜空鼓角格外响亮却带了些悲凉。“星河”一词写出了天上星星在三峡中投下影子时的壮美景象,表达作者对三峡美景的赞叹,但又蕴含悲壮深沉的情怀。
D.颈联以声写情,实写千家万户听到征战之声后的悲惨景象,渔子樵夫不时传来阵阵少数民族的歌谣。“数处”强调不止一处,突出百姓境况之凄惨,这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本诗尾联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试品析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心境的异同。
2020-07-13更新 | 4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去蜀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①这首诗当作于永泰元年。这年4月,诗人的朋友严武病逝;5月,诗人离蜀。②蜀郡,即成都。③如何,犹岂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回顾五年流寓之足迹,万千感怀尽在其中。
B.颔联写关塞险阻不能北返长安,只好远游潇湘,可见离蜀之不得已。
C.第五句诗人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已黄发满头,表明身衰体弱至极。
D.“随白鸥”,即与鸥鸟相随隐居湖山。此句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同。
2.明人王嗣奭评此诗“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请结合此句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2020-10-25更新 | 10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①(节选)

杜甫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②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③。


【注】①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观看了李十二娘舞剑器,回忆起开元年间公孙大娘舞剑器时的场面,时隔五十年,有感世事巨变,诗人写了这首诗。风尘澒(hòng)洞:指连年战乱,烽烟弥漫。③愁疾:深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使人想到先帝时政治清明、歌舞繁华的盛况。
B.第一联与第三联形成对比,折射出了历史的兴衰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C.第四联写到诗人乐极哀来的情绪变化,以月衬之为结尾的抒情张本。
D.全诗写皇帝沉迷于歌舞,以致国运衰颓,诗人由此心忧,不知所往。
2.有人评价“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二句是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019-12-09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