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8 题号:92653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材料二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定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

材料三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又带来了“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APP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内容的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

1.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表述的一项是
A.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人们的眼球,使当代社会的人陷入困境。
B.当代社会已经由信息匮乏转化为过剩,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
C.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焦虑,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
D.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满足当代社会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息。
B.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上去好像在引领用户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C.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使得一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D.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都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容易导致新闻价值偏差。
3.在信息化社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你如何认识这一现象?请结合全文思考和分析。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新的零售模式,近年来,直播带货风头日盛。许多名人参与直播带货,利用直播平台与消费者直接交流。直播带货已成为释放和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推手。直播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主流媒体、知名人士所起到的良好带动作用,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直播带货的优势在于向“体验经济”延伸,通过场景在线与直接互动,将线下的场景移到了线上,让消费者通过互动在短时间内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另一方面,直播的内容远远不止带货,它也能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渴求。除了完成带货任务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直播也是在场的陪伴,能够传递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既来自与用户互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陪伴感、群体感,也来自知识传递与获取所带来的满足感。

直播带货如何助力乡村经济?“好酒也怕巷子深”,直播带货以一种风风火火的方式打开乡村特色产品的销路,建立能够适应新的销售形势的有效渠道。当下兴起的乡村干部直播带货,需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聚集品牌推广、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功能服务。

截至2020年6月,在某线上销售平台,政府官员助农直播带货已超过100场,推动建成近100个特色产品优势区,加速对接6亿消费者,帮扶农户超过35万户。助农直播带货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双向流动,也带动了企业与贫困地区的“农企对接”,助力脱贫增收。

(摘编自盘和林《直播带货应助力乡村振兴长效发展》)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直播带货”成为中国独特的消费盛景,也成为外媒争相关注的热点。

“‘直播带货’在中国有着高达万亿元的市场。”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在中国,作为应对疫情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销售人员对直播的使用频率皆出现了快速增长。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疫情期间,中国的直播行业已经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平台。随着“直播带货”消费模式的兴起,中国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生命力,并且加快了实体商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日本广播协会(NHK)的报道称赞“直播带货是中国人在困境中的创新之举,是他们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摘编自贾平凡《“直播带货”助力中国经济复苏》)

材料三: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线上新型销售模式,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实现商品和消费者直接对接,可以较大幅度降低商品价格。当前,疫情对各消费行业冲击的时间跨度很难准确预测,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逐步发生改变。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网络平台正积极布局直播、社群营销等线上新零售。参与主体越来越多,供应链也变得日益完善。

在市场表现火爆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直播带货,虽然借助的形式是直播,但最终交易的仍然是产品。产品质量过不过关、服务有没有保障,才是决定用户下一次会不会“买它”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直播经济也是“口碑经济”“信任经济”,从业者的守法、诚信才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如果抱着做一锤子买卖的想法,必然无法行稳致远。

作为无数人看好的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直播带货是真正“风口”还是“一阵风”,取决于其创新力,更取决于其发展走向。在经历“野蛮生长”带来诸多问题后,如今直播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从人社部拟增设“直播销售员”新职业,将之纳入统一管理,促使其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到浙江推动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直播电商进行监管,助推解决电商交易的诚信问题,这样的努力越来越多地汇聚在一起,直播经济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摘编自张凡《直播带货要筑牢诚信基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播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主流媒体、知名人士所起的良好带动作用,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直播还能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渴求。
B.疫情期间,直播带货能够助力经济复苏,英国媒体认为,这一困境中的创新之举让中国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生命力。
C.直播经济是“口碑经济”“信任经济”,只要产品质量过关,用户下一次就一定会“买它”。
D.我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庞大,被视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在经历“野蛮生长”带来的诸多问题后,社会越来越重视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对消费行业的冲击,消费者生活、消费方式的改变,使得网络平台积极布局直播、社群营销等线上新零售,参与主体增多,供应链也更加完善。
B.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直播带货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复兴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体现出经济发展新趋势,加快了由实体商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C.从目前看,直播带货已成为释放和激发消费潜力的最重要手段,但如果直播带货的诚信基石被动摇,有可能危及直播经济的发展。
D.人社部拟增设“直播销售员”新职业,并纳入统一管理,加上相关部门和直播平台强化监管,直播经济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3.“直播带货”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2-06-05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提醒我们,病毒传播没有国界,灾难面前不分种族,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必须包含人类生命共同体,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与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存在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人类生命共同体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之义,也是一个基本事实。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应当是人类生命共同体。人类生命共同体包含对人的生命安全、生存权利、身体健康等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社会意义上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是一切经济、政治等社会意义上的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人类生命共同体具有相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他层面而言的先在性,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他层面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尊重、重视人的生命是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做法与我国重视生命的传统一脉相承。孔子在得知马厩失火时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安全,“‘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易·系辞下》中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宋学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人的生命的价值,“乾称父,坤称母”(《正蒙·乾称篇》),“万物生生,变化无穷。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国家的治乱、个人的穷达,都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之上。人类生命共同体不仅是对我国重视生命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前提与内在要求。

从经济、政治等方面看,其社会意义上的活动的目的是使人类更好地生存与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经济、政治等层面的努力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生命共同体,目标是全人类的福祉,表明了人类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基于人类生命共同体的视角,我们应当反思,原有的边界和界限是否合理。比如停泊在日本的钻石公主号游轮,由于运营权、所有权及管辖权存在诸多限制,延宕了疫情防控的效率,不仅危害了邮轮上乘客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也对日本本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中国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既有效抗击了国内疫情,也为遏制疫情向世界范围扩散做出了贡献。从人类生命共同体的视角出发,在特殊情况下,尝试突破原有的边界与限制,或许事情能够得到更为安善的处理。

从理论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有存在矛盾与冲突的可能,但矛盾与冲突发生于非基础的层面,即人类生命共同体以外的层面。在实际操作中,矛盾冲突的下限是不能危害到人类生命共同体,应当认识到人类生命共同体已初步形成的基本事实。人类生命共同体保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线,这使得人类生命共同体具有原则性的意味,而违背这一原则,将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生命共同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的先在性、重要性以及原则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人类生命共同体,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基本事实和底线保证,意味着以人类生命共同体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潮流。我们应当重视人类生命共同体,共同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摘编自宋昱含的《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人类生命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毒传播、灾难发生的特点提醒人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已凸显出来。
B.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必须包含人类生命共同体,因为人类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C.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他层面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决定了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先在性方面的地位。
D.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这些矛盾与冲突发生于人类生命共同体以外的层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开篇就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必须包含人类生命共同体。
B.文章第三段中对于传统经典的引述,虽然内容不一样,但论证的总体目的却是相同的。
C.文章从生物学意义、经济与政治和理论方面,共同论证的是人类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
D.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这使得论证更加有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重、重视人的生命是人类生命共同体的要求,这也深深影响着国家的治与乱、个人的穷与达。
B.经济与政治活动的目的是使人类更好地生存与生活,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的目标相似。
C.基于人类生命共同体的视角的考量,在特殊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突破原有的边界与限制。
D.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的基本事实,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潮流。
2020-06-01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们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B.第③段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C.文章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批驳“送去主义”等做法,旨在论证“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D.这篇课文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语言幽默犀利,生动形象。
2.下列对《拿来主义》第⑧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用大宅子这一比喻,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请指出第⑧段和第⑨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在文中的含义。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宅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鸦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姨太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3-29更新 | 2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