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6 题号:94380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了《2016-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提到:“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城镇化率,一种是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另一种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镇化率的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说,我国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会导致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次性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有些地方,虽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没有被统计成为城镇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率真实性;其次,城镇化正在以多途径方式进行,并且存在着大量市民融入到城市中,却并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而城镇化指标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并不敏感。

材料二:


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9.9%。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将统筹推进本地和外地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

材料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1.下列关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机构对我国未来五年城镇化增长率的发展态势做了预测。
B.由于大量人口融入到城市中,但有些人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这使城镇化率难以准确预算。
C.材料一中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而材料二的预测是提高到45%。
D.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没有被统计进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提高。
B.从冯奎提到的问题来看,在统计城镇化率时,对城镇化率这一概念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城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是有很大差别的。
C.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使之达到较高的比例,就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
D.虽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与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友好,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我国在城镇化率的提升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取材于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材料二

当代文坛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之间,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又究竟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唯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

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毫无疑问,最终决定作品是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取材于《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材料三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2019年频频登上热搜。一年来,这首歌如此火爆,首先是因为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可为何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唯独它火了起来呢?

2019年4月,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远不止歌曲自身的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各种圈层。无论是金领还是蓝领,无论是明星还是路人甲,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在这段时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优美的歌曲,都以“我”的角色汇入歌曲形成的新潮流,一起参与庆祝祖国的生日。报告会、文艺汇演、千人合唱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能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活动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都以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意唱响对祖国的赞美和祝福。

另外,流行文化助力主流政治文化。人们在微信头像上,甚至自己的脸上添上那一抹红色,显得格外自然。流行音乐天后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自在、辽阔而温暖。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

(取材于网络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诗歌之间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2.根据材料一,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D.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如何兼顾值得思考。
B.反观“轻”与“重”的讨论,可从根本上突破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C.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D.本文客观分析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区别与前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没有贬意。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一项是
A.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疾成为“网红”。
B.音乐节选《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首要因素在于其歌词和旋律好听。
C.《我和我的祖国》打破各种圈层,人们在歌唱时可以表达每一个“我”的爱国真情。
D.王菲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引发的争议,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
5.三则材料分别以古典与现代、通俗与精英、流行与主流的视角观照文化现象。有人认为,“我和我的祖国”已成为广泛流行的爱国文化符号,这一流行现象值得研究借鉴。假如你要使自己喜欢的某一文化符号流行起来,将如何去做呢?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2020-05-08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14时52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的第一口试采井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中开采出天然气。截至2017年6月10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满月”,连续产气达31天,总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获得各项测试数据264万组,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这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二:

可燃冰,是由甲烷和水分子组成的一种冰状的固体物质,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外观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似冰雪,可直接点燃,故被称为“可燃冰”。它是一种燃烧力强、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卢海龙说,每立方米的可燃冰天然气产生的能量是等量常规天然气的1.43倍,明显高于煤炭、石油,燃烧污染却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大多分布在大洋海域,甲烷含量是天然气资源量的60倍,据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我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相当于1000 亿吨石油,其中有800亿吨在南海。粗略估算,可燃冰可供我国使用一百年以上。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0%,可燃冰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人民政协网”)

材料三:

鉴于可燃冰的前景广阔,多个国家都在开展可燃冰研究,但目前开发可燃冰仍面临多个难题。首先,因绝大多数可燃冰埋藏于海底,所以可燃冰开采难度巨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试开采这种未来能源的步伐,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达到连续产气的预设目标。其次,可燃冰开采的过程风险较大。据估算,全球海底可燃冰的甲烷总量大约是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如果开采时不慎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泄露,将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如何安全经济地开采可燃冰,并且从中分离出甲烷气体,目前依然是各国研究和利用可燃冰的核心难题。此外,可燃冰开采面临高昂成本的问题。长江证券报告分析,当前中国南海可燃冰开采费用达20美元/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气达6元/立方米,而常规天然气开采所需费用不到1元/立方米,前者约是后者的6倍。

(摘编自《可燃冰开发面临三重难题》)

材料四:

可燃冰开采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一个国家往往限于某种条件而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国际合作,整合资源,携手并进。事实证明,国际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快了人类开发可燃冰的进程。

德国虽然是没有深海的内陆国家,但对水合物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重视国际合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曾利用“太阳号”调查船与其他国家就调查西南太平洋等海域事宜进行合作,在苏拉威西海发现了与水合物有关的地震标志。1998年,德国又与俄罗斯合作,开展鄂霍茨克海水合物调查。

可燃冰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重视,各国都希望可燃冰能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并成为新的替代能源。但可燃冰的开采是否会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如果大量开采可燃冰,人为破坏这种自然调节的平衡,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很多国家都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进行可燃冰的勘探和开采活动,一方面加紧研究这种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可燃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燃冰名为冰,实际上只是外貌似冰雪,它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
B.可燃冰存在于大洋海域,且埋藏在深海,开采难度巨大。
C.可燃冰的开采过程是有风险的,也需要昂贵的开采成本。
D.可燃冰本身无污染,但贸然开采可能会引发温室效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南海神狐海域第一口试采井对可燃冰的试采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拥有子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
B.我国南海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如果能将其开采并投入使用,将大大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
C.现在多国在对可燃冰开采技术进行研究探索,也在研究进行可燃冰开采时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
D.共同开采可燃冰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说明了在能源探索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德国作为一个没有深海的内陆国家,可燃冰资源很少,为什么要致力于可燃冰研究的国际合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8-07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近日又有新说,让这一本该辨明却一直未受重视的问题浮现出来。在我看来,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以确立起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性,让这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以来,网文界的约定俗成是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其根据是基于一个重要事件,2008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收获》等20余家文学期刊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人们便将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这一认定也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吉云飞提出的。《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提出,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因而提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了能量;第三是论坛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

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其他附加因素而回归“起点”的本意;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那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的原初现场,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即如前文所说的“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建立,刺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介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超级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媒体、多版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文学以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基于这个可供验证的时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网生起源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而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就最早具备了这两个要件。有鉴于此,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材料二

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长足崛起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断走向题材的丰富与类型的多样,产生了不少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为影视、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累积了不少的问题,如由写作的快捷性、作品的速成性造成的文字粗鄙化、叙述同质化等,呈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不足。

因此,当前的网络文学,事实上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走出“数量”增长的粗放阶段,为以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谋求更大的发展。文学的使命与创作的追求就是“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网络文学的广大作者与从业者,委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须为此孜孜以求,努力奋斗。

(摘编自白烨《在强国战略的大格局中发展网络文学》)

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起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文界约定俗成地认为1998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这种观点是以文学高光事件来认定的,因而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B.邵燕君等人认为1996年应该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他们锚定金庸客栈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并依次提供了三点依据。
C.作者则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是1991年,是以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为前提的。
D.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与之相比,论坛起源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观点,但网生起源说才更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和追溯一种事实真相相比,更加重要的应该是能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
B.网生文学以文学制度和技术基础为基本条件,前者为网络文学出现提供支持,后者让网络文学形成一定的生产机制和话语权分发模式。
C.材料二对网络文学当下的现状辩证地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当前网络文学的迫切需求在于提升质量,并对网络文学的从业者提出了要求。
D.材料二结合网络文学发展到当下的现实状况,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文学的一贯使命追求两个角度,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与使命。
3.下列各项对网络文学现状和事实的描述与材料二所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A.从《少年的你》到《赘婿》,从《庆余年》到《大江大河》……在大量由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诞生了不少大热的优秀作品。
B.很多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之后总会觉得情节似曾相识,一些作品尤其是同一类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姓名不同、身份不同,但行动元是一致的。
C.当下的网络文学多数是一些人借助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里展示“低俗才艺”,并伙同某些素质低下的导演或主持人等制造出的垃圾文化类型。
D.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书写社会变迁与时代情绪共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传承历史文化并助其焕发活力,但其野蛮生长的状态依然故我,良莠不齐。
4.作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相关内容简要叙述。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4-19更新 | 1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