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77 题号:94990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①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动不动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注】①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资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望。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余秋雨对饶宗颐的评价,高度赞扬饶宗颐取得的成就。
B.饶宗颐少年早慧,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进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C.在治学方面,饶宗颐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拓展了学问的宽度。
D.饶宗颐曾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被称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入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C.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D.“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3.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萧放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文人中秋赏月已成为雅趣,成为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 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粱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现而今,中秋之夜,无论有月无月,吃月饼是必需的。即便有月,无心赏月,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晚会,也是再常见不过情景了。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有删改)

1.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中有大量引用,请指出其表达效果。
3.简要概括从唐至今中秋赏月的趣味变化过程。
2018-01-09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蒋梦麟在北大

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中,蔡元培奠基,蒋梦麟造房,胡适封顶,北大的传统绵延不断。蒋梦麟承上启下,掌校时间最长,自然功不可没。他为什么会成为北大功臣呢?这与其在北大的所作所为有关。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悄然离开北大,委托蒋梦麟主持北大校务。蒋梦麟临危受命, “半年的欠款,六百饥饿教职员,三千惹祸的学生,交到我手里,叫我怎么办?”他出言谨慎,亮出低姿态,安戢人心,继续提倡民主和科学,使北大重回宁谧的书香氛围中。他认为“建设新国家于学校之中”,学生自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让学生自治而不是“治自”,学校要依靠感情化导而不是严格的法纪,这就是蒋梦麟的办学理念。

1920年10月,蔡元培出国考察,蒋梦麟再次代理北大校务。1923年,蔡元培因事愤然辞职,蒋梦麟第三次担任代理校长职务,直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蒋梦麟被北洋军阀列入黑名单,他只好离开北大逃到上海,结束了将近七年的北大生涯。

作为蔡元培的继承人,蒋梦麟认为北大精神既是一种公共意志,又是一种学风。他认为:“社会能影响到政治,政治也能影响到社会;社会能影响到学术,学术也能影响到社会。无论从哪一方面做起,都是有效的。”

他还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看见实际问题解决的困难,知道唱几句社会和学术的高调,最容易缴卷,就把学术和社会的研究,作为避世的桃源。或者钻进学术和社会的研究里面,忘了应世的目的”。结果,不是“养成万恶的政治”,就是产生“一班不切世务的迂儒”。这对学术和社会,都有害无益。

此外,蒋梦麟提出知识界参与政治不可忘记本职工作,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也不可能改良政治;不应参与只是维持现状的政治,不能因为参与政治而妨害学术研究。

蒋梦麟在北大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初期)和抗日战争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恰好七年左右。1930年底,国民政府为了振兴北大,任命蒋梦麟为北京大学校长,他明确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方针,将教政分开。实行教授专任制度,提高专任教授的薪酬待遇。蒋梦麟用人不拘一格。钱穆没有学历,他聘其为北大教授。他有魄力,有担当,勇于承担辞退旧人这一得罪人的事情。这除了职责之外,还与他的人格追求有关。因为他“以儒立身,以道处世,以墨治学,以西办事”。他尊重个人自由:凡个人行为之不涉及公众权益者,他绝不过问或批评;凡他的同事在分层负责的范围内所决定的事项,他从不挑剔或干预。他信服老庄的道理,对于屑细的是非之争与成亏之辨看得很淡。因此他能够超脱于复杂的人事纠纷之上。

不幸的是,就在蒋梦麟组建的“新北大”刚刚开学之际,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1935年11月,蒋梦麟与北平各大学校长教授联名发表宣言,斥责冀东伪政府,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为此日本宪兵找上门来,“请”蒋梦麟去位于东交民巷的日本兵营进行解释。蒋梦麟毫无畏惧地深入虎穴之后,一个日军大佐居然想把他挟持到大连。面对危险,蒋梦麟冷静地说:“如果你们要强迫我去,那就请便吧——我已经在你们掌握之中了。不过我劝你们不要强迫我。如果全世界人士,包括东京在内,知道日本军队绑架了北京大学的校长,那你们可就要成为笑柄了。”

在这位大义凛然的北大校长面前,无计可施的敌人只好把他放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与南开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三所大学合作,为中华民族保存了文化学术的火种,谱写了弦歌不辍的佳话。这一切,如果没有蒋梦麟的努力和坚持,是不可能的。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出任行政院秘书长,从此离开了他服务多年的北大。

(节选自智效民《蒋梦麟对北京大学的贡献》,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北洋政府时期,经常拖欠教育经费。虽然政治上狂风暴雨迭起,北大却引满帆篷,安稳前进。图书馆的藏书大量增加,实验设备也大见改善。国际知名学者如杜威和罗素,相继应邀担任客座教授。
(蒋梦麟《西潮•新潮》中对自己服务北大时期的回忆)
②现北大教授陈平原感叹:“偶然得到若干三十年代(蒋梦麟任北大校长期间)老北大的课程表及教学规划,比照一番,令我辈后学汗颜不已。”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蔡元培三次辞职,都是蒋梦麟代理北大校务,直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蒋梦麟被北洋军阀列入黑名单,离开北大逃到上海,结束了将近七年的北大生涯。
B.作为蔡元培的继承人,蒋梦麟认为北大精神是一种公共意志,更是一种学风。他认为社会和政治之间、社会和学术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C.因为蒋梦麟能够超脱于复杂的人事纠纷之上,所以,他用人不拘一格,如钱穆没有学历,也被聘其为北大教授。
D.蒋梦麟认为只钻进研究学术和社会的研究中而不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对学术和社会都有害无益,知识分子参与现实社会政治不可忘记本职工作。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蔡元培奠基,蒋梦麟造房,胡适封顶,北大的传统绵延不断”一句中可以知道,蒋梦麟尽管有功于北大,但作用比不上蔡元培和胡适。
B.蒋梦麟临危受命,临时代理北大校长,让北大走上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发展之路。
C.1930年底,国民政府任命蒋梦麟为北大校长,他的办学理念使北大得以生存和壮大,一些办学规划和制度几十年之后还让后人自叹不如。
D.蒋梦麟在北大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初期)和抗日战争三个时期,为北大的发展呕心沥血,抗战时期尤其居功至伟。
E.蒋梦麟运用儒道思想立身处世,运用墨家思想及西方科学理论治学办事,这是他的人格追求,也是他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一个条件。
3.为什么说蒋梦麟先生是“北大功臣”?请简要回答。
2018-03-19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山岩位于广西的左江流域,具有81处、181幅岩画。画面内容主要是双臂上举、双腿下蹲的人形图案,他们成群结队、群情激昂,似在举行某种宗教祭祀仪式。这些“双臂上举、双腿下博”的人形图案被中国学者称为“蹲式人形”。研究者认为,这些岩画诞生在距今2500年至1800之间,是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古代族群为记录重大祭祀活动或历史事件而制作的“史书”。。

位于天山腹地的新疆呼图壁岩画也有类似的“蹲式人形”图案。尽管祭祀舞蹈画面人物的头饰、服装乃至民族成分迥异,而舞姿与队列却与广西花山岩画的内容大致相似。考古学家认为,呼图壁岩画制作年代至少要早广西花山岩画1OOO年。

在阿塞拜疆也能找到与广西花山岩画完全相似的“蹲式人形”岩画,著名的戈布斯坦岩画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凿刻手法制作,其丰富的画面清晰记录了该地区4万年来不同历史时段的民族图像志资料,其中“蹲式人形”画面被认为属于距今4000年至3000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遗留。

同样属于青铜时代“蹲式人形“的岩画,在西欧主要集中于阿尔卑斯山麓的岩画遗址群,其中在全球岩画界闻名遐迩的意大利梵尔卡莫尼卡岩画,早在1979年便作为全球第一例凿刻类岩画遗产率先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震惊欧洲,也令世界振奋。经研究证实,意大利梵尔卡莫尼卡“蹲式人形”岩画的考古年代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期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同类岩画遗存。其人物造型与图像风格与花山岩画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只是花山岩画属于红色涂绘类岩画,而梵尔卡莫尼卡岩画则是铁黑色岩石上的凿刻围案。

很多岩画遗址中,都能见到这类呈舞踏状的“蹲式人形”,可见,“蹲式人形”图像是世界岩画的重要母题,属于人类古代符号系统中的“原型”符号。这些符号大多来自人类远古时期的图像记忆,虽造型古补简单,却内涵深邃,具有一般符号围案所不具备的厚重与神秘,因而也更具视觉冲击力。

总之,岩画这个庞大的图像记忆库,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自身演变史,以及人类艺术史进程。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艾曼组尔尔·阿纳蒂教投曾预言,岩画将是21世纪最富于挑战性与前瞻性的研究领域,作为更为立体、丰富、全面的历史学困像资料库,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将由此产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认为,花山岩画记录了生活在左江流域古代族群的重大条祀活动或历史事件。
B.广西花山岩画的制作年代比新疆呼图整岩画的制作年代早至少1000年。
C.戈布斯坦岩画与广西花山岩画完全相同,其“踏式人形”属于青铜时代的岩画遗留。
D.以花山岩画为代表的中国岩画均用涂绘手法制作,而以梵尔卡莫尼卡为代表的外国岩画均用凿刻手法制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用对比论证和引证法,证明了梵尔卡莫尼卡岩画与花山岩画关系密切。
B.文章列述了在不同地域发现的岩画,这些岩画既有相似的元素和特点,又有不同。
C.文章采用例证法,为“蹲式人形”图像是世界岩画的重要母题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
D.文章先列举具体事实材料,而后归纳概括出本文的观点,并揭示了岩画的意义和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岩画制作年代各不相同,但其“蹲式人形”图像均属于原型符号。
B.“原型”符号虽然古朴简单却内涵深邃、厚重神秘,因而更具视觉冲击力。
C.艾曼纽尔·阿纳蒂认为岩画研究富于挑战性与前瞻性,将由此产生全新的世界史。
D.全面、深入理解人类自身演变史及艺术史进程的最住选择是研究岩画。
2018-01-12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