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950000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                         与:参与
D.不能                            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侯王                    争必
B.三代                    知诸侯不可复
C.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             君臣父子相贼虐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注】

苏轼

轼顿首上书门下仆射相公阁下。轼近上章,论浙西淫雨飓风之灾。伏蒙恩旨,使与监司诸人议所以为来岁之者。谨已条上二事。轼才术浅短,御灾无策,但知叫号朝廷,乞宽减额米,截赐上供。言狂计拙,死罪!死罪!

然三吴风俗,自古浮薄,而钱塘为甚。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自经熙宁饥疫之灾,与新法聚敛之害,平时富民残破尽,商贾不行,市井萧然。今年,钱塘卖常平米十八万石,得米者皆叩头诵佛云:官家将十八万石米,于乌鸢狐狸口中,夺出数十万人,此恩不可忘也。窃惟仁圣在上,辅以贤哲,一闻此言,理无不行。但恐世俗谄薄成风,揣所乐闻与所忌讳,不以仁人君子期左右,争言无灾,或言有灾而不甚,积众口之验,以惑聪明,此轼之所私忧过虑也。八月之末,秀州数千人诉风灾,吏以为法有诉水旱而无诉风灾,拒闭不纳。老幼相腾践死者十一人,方按其事。由此言之,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也

轼既条上二事,且以关白漕、宪两司,官吏皆来见轼,曰:此固当今之至计也,然恐朝廷疑公为漕司地,奈何?轼曰:吾为数十万人性命言也,岂此小小悔吝哉?去年秋冬,诸郡闭粜,商贾不行。轼既劾奏通之,又举行灾伤法,约束本路,不得收五谷力胜钱。三郡米大至,施及浙东。而漕司官吏,缘此愠怒,几不见容。文符往来,僚吏恐悚,以轼之私意,其不为漕司地也审矣。力胜之免,去岁已有成法,然今岁未敢举行者,实恐再忤漕司,怨咎愈深。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谷通流,公私皆济,上以明君相之恩,下以安孤危之迹,不胜幸甚!

轼窃事势,若不且用愚计,来岁恐有流殍盗贼之忧。或以其狂浅过计,事难施用,即乞别除一小郡,仍选才术有馀可以坐消灾诊者,使任一路之责。幸甚!幸甚!干冒台重,伏纸栗战。不宣。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仆射:官名,唐宋为宰相。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使与监司诸人议所以为来岁之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平时富民残破                    燕赵之君,始有远
C.岂此小小悔吝哉                    士大夫多以不国事
D.轼窃事势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浙风俗自古浮奢,多数百姓家没有储备粮食,受浙西风雨灾害和变法影响,百姓生活难以为继。
B.官场谄媚成风,官吏们热衷揣测皇上好恶,隐瞒灾情,众口一词,迷惑皇上,苏轼对此十分忧虑。
C.苏轼劾奏朝廷畅通市场,允许郡县间粮食买卖,又推行灾伤法,禁收五谷力胜钱,令漕司不满。
D.苏轼自知治灾不力,担忧导致来年灾荒加重,恳请朝廷另选有才之士取代自己,自己愿调任别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也。
(2)而漕司官吏,缘此愠怒,几不见容。
4.请简要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2021-07-05更新 | 1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司非大无道之国背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曰:“王庶几召我。”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纤郁闷,趯然②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知其有狷介③之操,一不见用,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昼:地名。②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③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贤人,皆负可之才            致:建功立业
B.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     勤:尽心尽力
C.夫子何为不                            豫:欢喜快乐
D.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               略:大体,约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不见用,忧伤病沮            亦作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知其有狷介之操
B.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
C.王庶几召我                         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        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B.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C.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D.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4.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B.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B.第三段作者用孔子、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像他们这样努力勤勉、自爱其身,还不能得到重用,那才可以说是没有遗憾。
C.作者在文中批评贾谊不善于静待时变,自我摧残,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贾谊的事例告诫我们,像贾谊一类的人必然会因不合时宜而陷入困境,我们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2)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3)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021-05-24更新 | 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面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清风                 徐:缓缓地
B.浩浩乎如虚御风          冯:通“凭”,乘
C.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用,享有
D.幽壑之潜蛟             舞:起舞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美人:代指有美貌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B.赋,原指铺陈描写的手法(《诗经》六义),以文体雏形出现的是屈原的辞赋,唐以后出现的文赋,是散文化文体,用韵自由,句式参差,清新流畅,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及苏轼的《赤壁赋》。
C.壬戌,中国传统纪年方式,按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前面的“壬”是天干,后面的“戌”是地支。天干一共十个,地支十二个。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两句说的是同一时间,只是前者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后者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3.对《赤壁赋》第二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
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简述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2023-08-03更新 | 1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