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7 题号:957265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②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③,因风想玉珂④。

明朝有封事⑤,数问夜如何?


【注】:①这首五律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社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唐时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延诤,小事上封事。②披垣:门下省(左掖)和中书省(右掖)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③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④玉珂;马勒上的装饰品。⑤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地,因此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值宿所见所闻写起,由近及远,描写自然真切。两句字字点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和“栖鸟”点明“宿”。
B.颌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C.颈联,描写夜中值宿情形,实写听到开宫门的锁钥声与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两句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
D.全诗八句,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表现了他居官勤勉,一心为国的精神。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什么样人物形象?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4.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2018-04-03更新 | 5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归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②甲子,这里指用来记日的干支之一,每六十天一个“甲子”。③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所见景物,既有江边之竹、檐下之花等堂前近景,又有沙石之外、远鸥轻燕等溪上远景,情景交融,写景上远近结合、动静相映,意致无穷。
C.诗人这几年辗转漂泊于绵州、阆州、梓州等地,饱经忧患,备尝困顿,“吾生亦有涯”“醒复醉”等诗句饱含诗人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景象,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2.清代杨伦点评本诗“自伤自解”。诗人为何自伤,又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04-24更新 | 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落木”是古代文人喜欢用的典型意象之一。
B.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
C.全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由秋及人,有感而发;沉郁顿挫,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
D.全诗对仗工整,是典型的近体诗,这点不同于《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古体诗。
2.读书小组要为本诗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悲;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意象·意境。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5-06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