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959848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片段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B.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C.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狱掾,秦汉县级行政机构的属吏,辅佐县令主管刑法,位在狱史上。
B.河南,古代所指地域不同,文中指与河北相对的黄河以南广大地区。
C.东向,坐东向西之意,文中指项王、项伯并坐在宴席最尊贵席位上。
D.为寿,古代祝颂辞,意为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祈祝他健康长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少有大志,不屑小事。青少年时代他不愿认真学习识字和剑术;在他看来识字只能记姓名,剑术只能胜一人,他要学习万人敌。
B.项羽豪气纵横,勇力过人。他看到秦始皇时轻蔑地说此人可以取而代之,以至项梁大吃一惊;因为勇力与才气,他让吴中子弟惧怕。
C.项羽为人率直,胸无城府。面对沛公拜见时的一番拉拢和试探,他很直率地说出曹无伤是告密者,并且还盛情挽留沛公与自己饮酒。
D.项羽优柔寡断,缺乏远见。当范增暗示杀掉沛公以绝后患时,他内心很愤怒;这说明他看不清形势,没有认到沛公是他未来的敌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齐,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总曰:“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请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总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魏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后涂上墨,又称“墨刑”。②梁: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后,又称“梁”。③重射:下很大的赌注打赌。射:打赌。④樊:通“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庞涓行三日/大喜/日/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中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合称为三晋,文中的“三晋之兵”指三国之兵。
B.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C.刑徒指被判处剥夺一定时期自由的罪犯。徒本指服徭役的平民,因长期被囚拘的犯人也要服役,故当时人以刑徒来称呼他们。
D.君是对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此处指田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才能出众。他曾受到一起学习兵法的庞涓的残酷迫害,后见到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不同凡响,就偷偷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B.孙膑智慧过人。到齐国后,孙膑帮助将军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并被任命为军师,获得了与庞涓较量的入场券。
C.孙膑作战善抓主要矛盾。魏攻打赵,孙献计齐军攻魏,迫使魏军回救本国,赵因面解围,孙膑因此取得了与庞涓比拼的阶段性胜利
D.孙膑打仗善于因势利导。他利用庞涓骄傲自大、魏兵胆小怯懦的心理以及险峻的地理条件,在马陵一战击溃魏军,迫使庞涓拔剑自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2019-05-05更新 | 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曰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曰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流涕,指流泪。古时的“涕”一般指鼻涕,“泗”指眼泪。
D.赵高,指秦朝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与他有关。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C.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2020-11-03更新 | 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上曰:“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县官无钱从民贳①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黯曰:“长安令无罪,独斩黯,民乃肯出马。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后数月,黯坐小法,会赦免官,于是黯隐于田园。

(节选自《史记•汲黯传》)


【注】①贳(shì):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
B.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
C.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
D.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中国古代君王的儿子中被确定为继任者的人,为君王的长子。
B.二千石,汉代官秩,因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世称郡守为“二千石”。
C.匈奴,兴起于内蒙古一带,是秦末汉初逐渐强大起来的游牧民族,首领叫单于。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用来泛称除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颇有主张,不按命令行事。汲黯奉命视察东越相攻之事,还没到目的地,就从吴地折返,说东越相攻是民风使然,不值得过问。
B.汲黯为人刚直,行为端正。他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又好仗义行侠,注重志气节操,因为性格耿直而不得久居其官位。
C.汲黯不屈从权贵,不逢迎主上。他谒见傲慢的丞相,只拱手作揖;敢于触犯皇帝的面子,皇帝认为他近于古代的“社稷之臣”。
D.汲黯仗义执言,为民着想。他反对杀长安令,认为匈奴叛将降汉,朝廷可慢慢让沿途各县准备车马按顺序接他们过来,不应骚扰全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以振贫民。
(2)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020-06-12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