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白居易(772-84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64 题号:960062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入瞿塘峡白居易

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注】①此诗是诗人贬官忠州路上过三峡时所作。②稔:纤夫拉船用的竹纤。③滟滪堆:江中巨大石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上信难哉!”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瞿塘峡的艰险,奠定了全诗基调。
B.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两岸山峰比作“双屏”,将天空比作“匹练”。
C.颔联一个“合”字凸显两岸崖壁的险狭,一个“开”字凸显天空的辽阔。
D.颈联“逆风”“惊浪”描写了瞿塘峡行船时风大浪急的危险场景。
2.尾联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知识点】 白居易(772-846)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细腻生动地描写了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具体描绘,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
C.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拟人,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
D.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4-01-09更新 | 17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①原诗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时难年荒导致家业荡然无存。
B.前两联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田园荒芜,骨肉分离。
C.颈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雁”“蓬”人的情感,表现百姓饱受战乱的零落之苦。
D.尾联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愁的图景,创造了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2020-07-12更新 | 11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①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政事之余,他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②桡(ráo):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颔联写诗人归路所见。一个“重”字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卢橘沉重而低垂。卢橘硕果累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第四句写棕榈树高叶大,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树叶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风”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
C.“烟波淡荡摇空碧”,写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寒烟似有似无,碧波共长天一色。“淡荡”二字写出清爽闲适之情。
D.颈联对句中的“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点,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的瑰丽情景。
(2)本诗首联写景先后多次转换镜头,层次分明效果显著。请简要赏析。
2020-03-20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