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6 题号:9607214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赏析杜诗颔联中“坼”“浮”两字的表达效果。
2.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是远眺洞庭,两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
D.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1-04-01更新 | 17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羌村(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哚,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羌村》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这组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三年)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廊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②妻孥,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四句有声有色,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时的急切兴奋。
B.第五、六两句,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
C.结尾两句诗人没有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场景来做心理刻画,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全诗以工笔见长,语言精致激昂。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水乳交融。
2.这首诗以一个字为轴心,结构全诗,清代袁枚在《随园诗法丛话》中称之为“一字血脉”。请找出这首诗中的这个“字”,分析它是如何体现“一字血脉”的,并说说这种结构特点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2020-02-10更新 | 8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此诗作于刚在成都草堂定居之时。②“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③“剑阁”“琴台”皆蜀地名。剑阁乃出川之要道,琴台为成都名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
B.“渔人网集澄潭下”写渔民纷纷下网打鱼;“贾客船”是商人之船,商船映照着晚霞纷纷在门前靠岸。
C.“长路”是说草堂前有条路径,直通剑阁,令人望而生畏、生悲。“片云”指阴云,它引发诗人遐思。
D.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后四句转入抒情,深沉蕴藉,前后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感染力。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老”的形象。
2020-12-05更新 | 2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