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房玄龄等 > 《晋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51 题号:963319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馥字祖宣,浚从父弟也。父蕤,安平太守。馥少与友人成公简齐名,俱起家为诸王文学,累迁司徒左西属。稍迁司徒左长史、吏部郎。惠帝邺,成都王颖以故守河南尹。暨东海王越迎大驾,以馥为中领军,未就,迁司隶校尉,加散骑常侍、假节,都督诸军事于渑池。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迁,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馥睹群贼孔炽,洛阳孤危,乃建策迎天子迁都寿春。越与苟蹄不协,馥不先白于越,而直上书,越大怒。先是,越召馥及淮南太守裴硕,馥不肯行,而令硕率兵先进。硕贰于馥,乃举兵称馥擅命,已奉越密旨图馥。遂袭之,为馥所败。硕退保东城,求敏于元帝。帝遗扬威将军甘卓、建威将军郭逸攻馥于寿春。安丰太守孙惠帅众应之使谢擒为檄擒馥之故将也馥见檄流涕曰必谢擒之辞擒闻之遂毁草。旬日而馥众溃,奔于项,为新蔡王确所拘,忧愤发病卒。初,华谭之失庐江也,往寿春依馥,及馥军败,归于元帝。帝问日:“周祖宣何至于反?”谭对日:“周馥虽死,天下尚有直言之士。馥见寇贼滋蔓,王威不振,故欲移都以纾国难。方伯不同,连致其伐。曾不逾时,而京都沦没。若使从馥之谋,或可后亡也。原情求实,何得为反!”帝日:“馥位为征镇,握兵方隅,召而不入,危而不持,亦天下之罪人也。”谭日:“然。馥振缨中朝,素有俊彦之称。出据方岳,实有偏任之重,而高略不举,往往失和,危而不持,当与天下共受其责。然谓之反,不亦诬乎!”帝意始解。

(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一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丰太守孙惠/帅众应之/使谢擒为檄擒/馥之故将也/馥见檄/流涕月/必谢擒之辞/擒闻之/遂毁草
B.安丰太守孙惠帅众应之/使谢擒为檄/擒/馥之故将也/馥见檄流涕/曰/必谢擒之辞/擒闻之/遂毁草
C.安丰太守孙惠/帅众应之/使谢擒为檄/擒/馥之故将也/馥见檄流涕/曰/必谢擒之辞/擒闻之/遂毁草
D.安丰太守孙惠帅众应之/使谢擒为檄/擒/馥之故将也/馥见檄/流涕曰/必谢擒之辞/擒闻之/遂毁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古代州郡行政官,战国始设,秦时设三十六郡,郡守由朝廷直接任免。汉改郡守为太守,年秩二千石。
B.幸,既指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也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文中“惠帝幸鄹”的“幸”指前者。
C.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汉时的东京、唐时的东京和宋时的西京均指洛阳。
D.振缨,常用为比喻入仕居官。缨,此指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古人上朝等必正冠,正冠必整好缨,以示礼节之庄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馥年少有名,后受司马氏赏识。周馥少时与友人成公简齐名,初次就被任命为诸王文学。后又被司马颖、司马越委以职任。
B.周馥忧心朝政,情义忠诚恳切。他认为司马越不守臣节,便厉言以对;看到国都势危,便谋划建言皇帝迁都,但未被采纳。
C.周馥遭受诬陷,兵败忧愤而死。周馥因不愿受召先行而触怒了司马越,后又遭受裴硕的诬陷。受众军攻击后,被拘押,优愤致病而死。
D.周馥被诬反叛,华谭竭力直言。元帝认为周馥反叛,华谭为周馥辩白,认为他的不应召应当受到责难,但不能算作反叛。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硕贰于馥,乃举兵称馥擅命,已奉越密旨图馥。
(2)王威不振,故欲移都以纾国难。方伯不同,遂致其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光,字宣茂,陈留圉城人,魏太尉柔之子也。光性敦厚,敏于学,而讷于言,少习家业,明练刑理,时人以为器材。初以太子舍人累迁尚书郎,出为幽州刺史、颍州太守。是时武帝置黄沙狱,以典诏狱,驯化囚者。以光历世明法,用为黄沙御史,秩与中丞同。迁廷尉

元康中,拜尚书,典三公曹。时赵王伦篡逆,迫上为太上,群臣莫敢言,唯命是从。光于其际,守道全贞,一时景仰,皆称其贤。及伦赐死,齐王冏辅政,复以光为廷尉,迁尚书,加奉车都尉。后从驾讨成都王颖有勋,帝悦之,封延陵县公,邑千八百户。

于时朝廷咸推光明于用法,故频典理官。惠帝为张方所逼,幸长安,朝臣恐惧,莫有从者,光独不去,侍帝而西。迁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

光兄诞为上官巳等所用,历徐、雍二州刺史。诞性任放无伦次,而决烈过人,与光异操。常谓光小节,恒轻侮之,光不以为意,事诞愈谨。帝既还洛阳,时太弟新立,重选傅训,以光为少傅,加光禄大夫,常侍如故。及怀帝即位,加光禄大夫金章紫绶,与傅祗并见推崇。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子韬字子远,放佚无检。光为廷尉时,韬受货赇,有司奏案之,而光不知。时人虽非光不能防闲其子,以其用心有素,不以为累。初,光诣长安留台,以韬兼右卫将军。韬与殿省小人交通,及光卒,仍于丧中往来不绝。时东海王越辅政,不朝观。韬知人心有望,密与太傅参军姜赜、京兆杜概等谋讨越,事泄伏诛。

   (节选自《晋书·高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B.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C.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D.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以武帝时设置,原为巡察官名,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后亦称太守。
B.廷尉,秦朝初置,九卿之一,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后改名为大理寺卿。
C.光禄大夫是学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朝廷重臣。
D.留台,指古代帝主因故离京,奉命留守京师之官及其机构,古称禁城为台城,故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和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光年少时通晓家业,熟悉刑法。武帝时设置黄沙狱,用法典来教育囚犯,因为高光明晓历代法律,就任命他为黄沙御史,享受和中丞一样的俸禄。
B.高光坚守止道,保全节操。赵王司马伦篡权叛逆,迫切地当上了太子,大臣们不敢反对,全都听从。唯独高光没有随波逐流,得到人们称赞。
C.高光为人悌顺,心胸开阔。哥哥高诞性情放纵,果断刚烈,没自规矩。他常说高光拘于小节,总是欺侮他。他却不放在心上,对哥哥更加恭谨。
D.高光教子无方,管束不严。儿子高韬行为放纵,因为收受贿赂,曾被检举揭发。而且他与皇帝及公卿身边的小人勾结来往不断,最后死于非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谓光小节,恒轻侮之,光不以为意,事诞愈谨。
(2)时人虽非光不能防闲其子,以其用心有素,不以为累。
2018-04-11更新 | 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使人耽之若是       耽:沉迷
C.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
D.亦不复之。       征:征召
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长大后为世人所重。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阮裕也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D.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东面各郡的人士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又与道士许迈一起服用药石养生之法。
4.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018-02-09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及长,辩赡,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        奇:认为……奇特
B.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以目示意
C.羲之自为序以其志                  申:表明
D.善鸣,求未能得        市:购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取字。男子20岁加冠时取名,女子15岁及笄时取名。
B.从子:古代亲属称谓,从子指堂侄。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伯指堂伯父,从兄指堂兄。
C.太尉:古代官职名。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为正一品官职。
D.真草:指真书和草书两种书体名称。真书指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草书,笔势流畅,不拘章法。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B.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C.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D.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羲之大器晚成。年少时不善言辞,长大后能言善辩。时人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称赞他品行洒脱。
B.羲之洒脱率性。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家挑女婿,其他人都矜持拘谨,只有羲之坦腹东床,旁若无人。
C.羲之有归隐之志。羲之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愿意住在京城,喜欢山清水秀的会稽,并愿意终老于浙江。
D.羲之自信非常。他认为自己书法造诣很高,和钟繇、张芝相比也毫不逊色,如大雁并行,不相上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020-11-18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