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977744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 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苏轼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注】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注]华颠,指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比喻既写出盛夏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特征,也流露出诗人在舟中躲雨的隐忧。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描写了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几个场景。
C.《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前两句写诗人感叹与好友的相聚犹如做梦一样,二人白发丛生;后两句写二人共赏西湖美景,已是物是人非。
D.《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写久别重逢,亦喜亦悲,但诗中无悲喜二字,含蓄蕴藉,正如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含蓄》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两首诗表达了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11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请贬黄州时筑建的游息之所,②听江声:苏轼寓居地临皋,在黄冈县南长江边,能听长江诗声,③营营,周旋,忙碌,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④穀纹:比喻水波细纹,穀,绉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起笔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一个“复”字凸显作者醉饮的豪兴,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上阕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词人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愁苦。
C.下阕中“夜阑风静骰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情景交融。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渐趋平静的心境。
D.全词不假修饰,直抒胸臆,融景、情、理于一体,风格飘逸洒脱,颇能体现东坡词的艺术特色。
2.请结合全词赏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作用。
2021-12-21更新 | 17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为双调小令。②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③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④九十日春:农历正月至三月。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情感,使本词更富有感染力。
C.“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D.本词写景和抒情相融合,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含蓄直白兼具,婉转明情并蓄,是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婉约之作。
2.苏轼的这首《临江仙》极尽伤春之意。请结合全词,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三分春色一分愁”的?
2022-10-01更新 | 3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