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4 题号:21514332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苏轼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注】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注]华颠,指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比喻既写出盛夏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特征,也流露出诗人在舟中躲雨的隐忧。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描写了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几个场景。
C.《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前两句写诗人感叹与好友的相聚犹如做梦一样,二人白发丛生;后两句写二人共赏西湖美景,已是物是人非。
D.《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写久别重逢,亦喜亦悲,但诗中无悲喜二字,含蓄蕴藉,正如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含蓄》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两首诗表达了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各题。

行香子·述怀

苏 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描绘了恬美的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B.本词中“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词,作者集中使用三个典故,使构成博喻,说明人生的虚无。
C.本词下阕作者悟出人生认识。“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写实,写出作者放下名利浮云,归隐田园的惬意生活。
D.本词音节流美,音韵和谐。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语言畅达,极有韵律。
2.“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19-07-31更新 | 10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此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苏辙十九岁时曾被委任为渑池县主簿,但未到任便中了进士,因此他对渑池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寄给哥哥的诗里就说:“曾为县令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②鸿:大雁。③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诗“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下句“坏壁”亦指此事。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④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1.“雪泥鸿爪”一语富含理趣,在宋代就被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2.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9-05-16更新 | 10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本诗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勾画梅花的?结合本诗赏析。
2021-04-09更新 | 4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