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其他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3 题号:983813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

韩㴲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bīn)老: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闻名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㴲:南宋诗人,有高节,从仕不久即归乡。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出处,行止。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诗歌首联既说明了时节、天气和地点,更通过满城风雨的环境烘托,独上吴山远眺大江的行为展现,突出了诗人闲适、洒脱的形象特征。
C.第三句写自己年届晚境,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的地步,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年将至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D.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2.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 秦 娥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


[注]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髮:白发。
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0-10-31更新 | 4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一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作铺垫。
B.诗一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
C.诗二诗题是“山雨”,开篇却紧扣一个“晴”字下笔,后两句中“他山落雨”与“溪流急”构成因果,构思巧妙。
D.诗二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人物的心理,“忽见”表现作者由惊喜到惊奇,耐人寻味。
E.诗一中的“子规声”暗寓悲伤之意,引出后两句对农事繁忙的叙述,同情农人的辛苦。
2.翁卷的两首诗描写雨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019-03-11更新 | 3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①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城②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③。酾酒问蟾兔④,肯去伴沧洲?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117)中秋。这年五月作者因病离四川制置使任,乘舟东归。②姮娥:嫦娥。③黑貂袭:用苏秦典。“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袭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④蟾兔:传说月亮中有蟾兔,常用来借指月亮。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词人“细数”十处过中秋的地点,想起十多年间迁徙不定,不胜漂泊之叹。
B.“老子个中不浅”,化用庾亮登此南楼的感叹“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表达了词人对庾亮的仰慕和内心以他自比的自得。
C.“收楚雾,熨江流”“楚”指的是江汉一带,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月下的江流波涛汹涌,气象雄浑开阔。
D.“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词人举酒邀月,结伴沧洲,写出了诗人的向往和天真,一扫心中的忧虑不安。
2.词的下片感情深沉蕴藉,词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的?
2019-06-06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