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词语 > 一般词语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99137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各题。

[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乙]“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畸形的求职心态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查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丙]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1.文段中加点的词了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滋生B.考查C.而且D.急功近利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察势在于审时度势,驭势在于因势而动。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任何新事物从发端、兴起到发展、壮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积累,进而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在上海启航后推而广之,渐进式的改革,不仅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探索过程,更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

当信息化的快车加速到5G时代,我们要合乎规律取势,占得先机顺势,让新事物健康成长,让新动能加速壮大,才能将更多“小趋势”汇聚成磅礴的时代大潮、发展大势。


下列句子中的“好”和“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中的“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把这件事做好是稳定大局的前提B.篮球场地只有清理干净才好打球
C.出版社新近购买了好几台计算机D.这片天地有时好宁静有时好热闹
2023-11-01更新 | 267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徽因在中国_________了几十年,最近几年突然火起来。她的传记,出了好几本,还有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文集》。究其原因,到底有多少是如费正清所赞许的在我们心中,她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讹之又讹,_________,喜闻乐道的大部分是关于她与诗人徐志摩的所谓_________了。拜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所赐,满城争说林徽因,连我一位搞建筑的朋友也在电话中与我讨论林徽因当年是嫁梁思成好,还是嫁徐志摩好。不消说,按照肥皂剧的规律,林徽因被演义成一个与另外两个女人一起依傍在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身边的总爱迎风流泪、见月伤情的美丽苍白小女人

今年上半年,我听某建筑界人士说他正在筹拍一部《梁思成与林徽因》。看看那些卖点吧:徐志摩为她而死,金岳霖为她不娶,泰戈尔为她赋诗,更不要说围绕在她四周那些著名的文人雅士和三十年代的_________了。就是不知会不会拍她在李庄街头拎着瓶子打酱油买醋,为两个孩子缝补衣服袜子;会不会拍她在李庄五年时间里,在身体的病痛和无休止的家务事中挣扎,躺在病床上写诗,写小说;会不会拍她和梁思成一起编校《中国建筑史》,工作到半夜,为营造学社的经费操心……但这些点滴真相,才是林徽因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沉默   空穴来风   千古佳话   风流韵事
B.沉寂   捕风捉影   千古佳话   风流逸事
C.沉默   空穴来风   千古绝唱   风流逸事
D.沉寂   捕风捉影   千古绝唱   风流韵事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为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023-01-16更新 | 163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乙)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 )人口的名句,(丙)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        , 。”(丁)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     )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前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     )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流传 奥秘 泾渭分明 偶然
B.留传 奥妙 脉络分明 偶尔
C.流传 奥妙 脉络分明 偶然
D.留传 奥秘 泾渭分明 偶尔
2.文中画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3.请补写出文中画横线处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021-05-23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