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 题号:99142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掲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 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 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1.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B.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C.材料三列举了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D.材料三中有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
2.三则材料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表达了观点,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城市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B.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化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要付出代价。
D.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化对生物的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
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请概括“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的原因。
19-20高一·浙江·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但是,熟人社会并非仅仅是信息对称,在费老那里,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乡土社会,也是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规矩,以至于语言沟通都变得不必要了。这种信息全对称以外的公认一致的规矩,可以称之为“地方性共识”。地方性共识包含价值与规范,是农民行为的释义系统和规范系统,由其形塑的农民的行为逻辑,我称为乡土逻辑,这种乡土逻辑的重要特点是中庸、平和、不出头,是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不认死理、不走极端、不钻牛角尖,人云亦云,大家都这样做,自己就这么做了。

丧失地方性共识的熟人社会或许仍然是信息全对称的,但农民的行为逻辑却会演变成荆门农民讲的“怕饿死的会饿死,不怕饿死的不会饿死”。这话的意思是,在村庄公共品供给中,尤其是农田灌溉时,有人想搭便车,不愿出钱出力,因为他了解还有人比他更需要灌溉,且更担心灌溉不上粮食无收的严重后果,这些更需要灌溉的或更胆小怕被饿死的人出钱出力,提供了诸如灌溉一类的公共品,不怕饿死的人就搭便车免费获得了公共品。这样一来,村庄中公益心高的农户或胆小怕被饿死的农户就成为每次公益行动中其他村民期待的对象,这些人在每次公益行动中都被期待出钱出力,其他人则从中受益。这些出钱出力者,要么利益受损,要么受益最少,他们很快就成为村庄的边缘人,因此首先成为“被饿死的人”,他们无力再来供给公共品,那些不怕饿死的人最终也无便车可搭,村庄生产生活的基本公共品无法供给,所有人的利益受损,所有人都因为没有灌溉粮食无收而“饿死”。

也就是说,在缺少公认规范,离开乡土逻辑的情况下,信息全对称的熟人社会,每个人都算计他人,结果是人人利益受损,社会基本秩序无法维系。在当前中国一些农村,村庄信息仍然全对称,但地方性共识却已经瓦解或陷入变动中,新的共识尚未定型,乡土逻辑也在蜕变。熟人社会的含义已有变化。

19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流动的增加,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已经发生分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村庄以外,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村庄结构解体,村庄边界日渐模糊,村庄社会出现了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增加。过去习以为常甚至无须语言沟通的地方规矩解体,村民的就业、收入、交往、兴趣、品味、秉性、需求都出现了差异,过去无拘束的交往减少了,村民越来越难以接受之前熟人社会中缺乏退出机制的串门聊天。不仅在规范上,而且在信息沟通上面,村庄也出现了与之前熟人社会大不相同的逻辑。这样一种行为逻辑,即构成半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既不同于传统乡村社会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的中问状态。

吴重庆将当前农村社会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所谓无主体,一是农村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不在村里,村庄主体丧失;二是农村社会已经丧失过去的自主性,变成了城市社会的依附者。吴重庆对村庄主体的强调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在较为实体的层面理解农村“主体”,他认为,随着中青年农民这个社会主体周期性进城和返乡,相应地,村庄也周期性地呈现出熟人社会的部分特征。熟人社会丧失主体的深层内涵还包括农民对村庄失去主体感。这种主体感就是费老所说的农民与乡土的利益关联、情感眷恋和价值归属,主体感就是“我们感”,它融发了人们对村庄的责任与关切,这可能与农民在不在村没有关系:有主体感时,远行千里依然心系故土,飞黄腾达要衣锦还乡回馈父老,最终还要叶落归根;丧失主体感后,即使身在村内心也在村外,村庄如何与己无关,自己得意失意也与村庄无关。这是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又一重要内涵。

(选摘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半熟人社会)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
B.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C.美国乡下大多一户一个单位是因为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
D.中国大多农民聚村而居,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A.村和村之间的孤立、隔膜是因为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少。
B.乡土社会的生活富有地方性是指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他们的生活都是终老是乡。
D.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人与人的关系熟人社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被称为“地方性共识”的规矩。
B.地方性共识的瓦解或陷入变动是每个人都算计他人导致人人利益受损。
C.90年代以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半熟人社会逐渐形成。
D.“无主体熟人社会”其中“无主体”是指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村庄主体丧失;还指农村社会丧失自主性,变成了城市社会的依附者。
4.文中写美国乡下居住情况的目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二归纳总结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重要内涵。
2021-05-29更新 | 3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之所以要服务人民、表现人民、歌颂人民,始终以人民为主题和主体,这不仅因为人民是生活的创造者、社会的变革者和时代前进的驭手与推手,而且还因为以人民为主体的现实生活,始终都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强大胚基与不竭源泉,同时也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审美主体和评判主体。由此而决定了文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与主从关系,甚至我们完全可以笃定:只有人民,才是文艺的活力源与生命线。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为无本之木与无源之水,哪里还称得上什么充满活力与魅力的艺术生机和审美创造呢!

实际上,文艺作品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从来就是基于和源于对人民的真切描写和崇高礼赞,并因此而获致广泛的社会认同与大众认可,进而转化成为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像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就都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起到了激励和推动的积极作用,并为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人群树立了前进的路标,擎起了精神的旗旌,造就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范,特别是在深层次上氤氲出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

所有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人民性,并因此而深得人民的认同与接受。文艺家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营养、选择主题、描画特定的生活情境、塑造具有历史特质和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且以艺术的形式将之作为审美对象而返还给人民大众,使之从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获致思想感召、艺术熏陶和道德的纯化与升华,从而孳衍出文明的社会因子与精神的不竭动力,用以推动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这便是文艺与人民之关系的内在机制与辩证法则,这同时也是文艺的生命核质和价值源泉。由此可见,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是彼此相依的,而且是血肉交融的,在互有所恃、所倚、所凭、所契的前提下,文艺对人民的倚重则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这也就是说,文艺一旦离开人民,其生命之火便必熄灭,其艺术之花便必凋萎,其功能之效便必摧折,其审英之韵便必泯灭。当然了,人民也自然会随之而失却来自文艺的思想烛照与美学滋养,进而陷入文明的荒原与精神的凹地,乃致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矮化与生活窳陋。

显然,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中虽有主从之分和本末之序,但其在总体上、全局上和常态上,则是谁也离不开谁。只不过人民永远都是文艺的生命之源,而文艺始终只是人民的精神花朵与思想蓓蕾,并由此而决定了文艺对人民的无前提倚重与依赖。这种关系,就像鱼和水的相生相依、各得其所一样。鱼固然因为有水才能生存,而它同时也赋予了水以生机与活力。我们说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而人民则是生活的主人。任何瑰奇壮美、五彩斑斓的生活,既是由人创造的,又是由人维系的。一旦离开人,尤其是离开人的群体,即人民,一切所谓的社会生活便都必将化为乌有、不复存在。

(摘编自艾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以人民为主题和主体,主要原因是人民对生活、社会时代的巨大作用。
B.因为文艺作品具有生命力与感召力,所以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与大众认可。
C.文艺家将从人民生活中汲取的内容以艺术的形式返还给人民,起到积极作用。
D.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在总体、全局、常态上,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没有主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分析了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两个原因,并强调了第二个原因。
B.文章以《战争与和平》等中外作品为例,论证了文艺作品产生的积极作用。
C.第三段“生命之火”等四句话构成排比,使论证语言缜密有力、增强气势。
D.文章首尾呼应,都运用了类比论证和假设论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多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人民,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成为文艺的活力源与生命线,都无法使文艺作品充满生机和创造。
B.不同的作品,对社会和历史进行激励和推动的方式是不同的,影响的时代和人群也是完全不同的。
C.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彼此相依、血肉交融的,一旦文艺与人民脱离关系,二者将共同受到损失。
D.文艺对人民的无前提倚重与依赖就像鱼对水的倚重与依赖,离开了水,鱼必然将会化为乌有。
2021-01-31更新 | 1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应对新基建,IT企业需掌握的关键能力

“新基建”正在快速进入我们的视野。相比以往的传统基础设施,此次“新基建”是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目标。新基建之所以“新”,正是其跳脱开了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强调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推动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从新基建所涉及的七个领域(5G基建及应用、光伏电网及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充电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来看,其与IT产业有非常高的相关度,旨在加速中国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

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也显示,数字经济在整体GDP中的占比很快将会超过一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更值得观察的是,此次“新基建”的主要驱动力不是来自个人消费市场,而是来自企业级市场,可望给专注在toB领域的IT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难得的机会面前,作为数字化赋能者的IT企业该如何应对,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呢?

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今年的“新冠”疫情则将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在疫情应对和复工复产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新基建”所聚焦的5G、AI、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数字化生活到数字化生产,经济的数字化步伐正在加速。在此进程中,IT企业尤其是为客户提供IT服务的企业,就必须要具备数字化服务能力,去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成为企业乃至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

从新基建的构成不难发现,新基建正在聚焦新技术领域,比如AI、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

未来的企业都将是科技驱动的企业。这些新技术正在被大量采用,并逐步落地到企业级市场,改变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生产控制、销售方式、客户服务等方方面面,甚至带来业务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引领企业的创新发展。

除了新技术,新基建的另外一个维度是行业市场,制造、能源、交通、汽车等是重点投入的行业。这也符合我们的认知逻辑——掌握了技术能力之后,还需要把这些新技术落地到行业中去,实现数字化与行业应用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行业认知能力尤其重要,需要IT服务商要有行业专家团队,懂行业客户的需求,还要知道IT技术如何能够帮到这些行业客户,最终实现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上,IT厂商以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平台为主业,而IT服务商以提供定制化服务为主,比如SI是提供硬件系统的集成,而ISV则帮客户开发应用软件。

在数字化的时代,IT服务商也需要提升产品化、标准化和平台化的能力。尤其对于ISV来说,数字化服务不仅满足于定制化的应用开发,而且需要从基础设施云平台做起,将其打造成坚实的底座,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生态系统建设,是近年来各大IT企业都非常重视的。在新基建之下,生态能力尤为重要。

很多人都在计算新基建的投资规模,算出来的结果常常是百亿、千亿、万亿,甚至十万亿级别的。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再有实力的企业也别想单打独斗,生态合作是唯一出路。对于每个IT企业来说,生态合作都有两层含义。一是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也就是加入到其他企业的生态中去;二是要运营好生态,把生态理念应用到自己的业务实践中。

我们所在的IT行业,好处是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像新基建这样的机会很多;坏处也是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让人应接不暇——现在是新基建,以前是互联网+、数字中国,将来还会有更新的内容出现。

面对需求端的不断变化,IT企业不可能每次都调整组织架构、改变业务形态,最好的方式就是为自己构建一个强大的中台系统。基于这个中台系统进行能力输出,更好地支持前端业务部门开疆辟土。

我们应该意识到,新基建战略的推出,意味着所有企业、所有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无可避免地走向数字化转型的道路。然而,数字化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路,也没有国际先进经验可供借鉴。在前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逐步增强自身能力,进而把握住出现的各种机遇,实现新的突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新基建”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新基建”指的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它跳出了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主要目标是数字化和智能化。
B.“新基建”聚焦5G、云计算、AI等高新技术领域,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推动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C.“新基建”的目的在于加速中国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它所涉及的领域基本都和IT产业有关。
D.新基建的一个维度是新技术,另一个维度是行业市场,只要将新技术运用到企业级市场,就能实现传统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的主要驱动力不是来自个人消费市场,而是来自企业级市场,这将给IT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B.想要实现数字化与行业应用的结合,最终实现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认知能力将在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C.每个IT企业不仅要积极参与其他企业的生态建设,还要把生态理念应用到自己的业务实践中去,运营好生态。
D.IT企业只有自己构建一个强大的中台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能力输出,才能更好地支持前端业务部门开疆拓土。
3.为应对新基建,IT企业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自身能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0-07-24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