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3 题号:99270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 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 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 《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材料二: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定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

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

材料三: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 又带来了“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

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 APP 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内容的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

“埋着头”创作、“仰着头” 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

1.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表述的一项是
A.大量无序信息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当今的人们已陷入无效信息、虚假信息泛滥的困境。
B.当代社会已由信息匮乏转化为过剩,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C.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使当代广大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D.在高度信息化当代社会中,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似在引领用户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B.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但是也给广大用户们带来了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
C.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息。
D.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易导致新闻价值偏差。
3.在信息化社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存在较多的弊端,请结合全文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2020 年11月24日04时30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奔向月球的旅程!

从嫦娥一号到五号,中国航天再上新高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在新世纪进入新阶段,把深空探测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对月球的探测也成为焦点,这便是著名的嫦娥探月工程。它正式始于2004年,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经取得了数次任务的巨大成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掀开了嫦娥探月工程的大幕,全方位研究了月球的总体情况。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进一步挑战全新技术,结束月球探测任务后,飞过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点,随后,飞掠图塔蒂斯小行星。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和玉兔一号成功软着陆月球,成为37年内再次访问月球的人类使者。

2018年5月21日,鹊桥号出发,成为人类唯一地球/月球背后通信中继卫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而嫦娥五号是嫦娥探月工程中“回”(采样返回)这-步的核心任务,在任务执行期间,它将连续实现一系列极限挑战,都是中国航天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标志着嫦娥探月工程的历史性突破。这次任务更是人类在时隔44年后再次尝试获取月球土壤样本,对中国探月、乃至整个人类探月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人类史上最复杂无人探月任务有多难?

嫦娥五号探测器要实现组合体制动绕月、软着陆月球、两种方式采集月壤样本、月球上空交会对接、返回地球并着陆等一系列高难度操作,它的轨道器、着陆器和.上升器都需要携带独立却各自功能不同的复杂推进系统,是人类无人探测月球的难度之最。整体难度可以说是大幅超过1976年的苏联月球24号任务,那是人类最近一次月球采样返回。

嫦娥五号要面对的技术突破众多,且难度极高,我们这里不详细展开,只看返回器返回地球这最后一步,大家就知道我所言非虚。

返回器经由轨道器送到地球附近时,速度会逼近第二宇宙速度(11.2 千米/秒),这个速度实在太快了,要知道,普通返回式卫星返回地球时基本都是第一宇宙速度(7.9 千米/秒)级别。如果以接近11.2千米/秒的速度直接冲进大气层,巨大的摩擦和冲击可能会让返回器焚毁。因此,返回器将采取在大气层边缘多次“打水漂”的滑跃式返回方式,进行多次减速。其中每一次与大气的接触都需要经过精准计算,最终让返回器以安全速度冲入大气,通过气动减速和降落伞减速等方式,准确安全地降落在预定着陆场。

最后一小步的难度尚且如此,整个嫦娥五号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

嫦娥五号已经出发六七八号还会远吗?

我国探月的脚步仍未停止,探月四期任务已经在规划中。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开展对月球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的综合探测,嫦娥八号将集中于科学探测试验和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根据中国航天局发布的消息,为了与国际上的其他月球探测任务相结合,我国计划在下一个十年建立小型国际月球科研站,邀请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宇航局参与。2030-2035年间,还会对其进行扩展,满足短期有人值守、长期自动运行的需求。最终,于2036年至2045年间,建成综合型的月球基地,实现人类长期驻留,并完成全面、大规模的科学探测、技术试验与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由于月球条件恶劣、资源贫瘠,全封闭的基地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会比较困难,保持定期的地月往返航班将是维持基地运转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科普中国》)

1.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几十年,对月球的探测一嫦娥探月工程作为深空探测的重要任务,在新世纪成为焦点。
B.“嫦娥”“玉兔”“鹊桥”,这些来自中国传统神话的名字,寄托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太空、对月亮的魂牵梦绕的向往。
C.鹊桥号是由中国发射的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的地球与月球背面之间的通信中继卫星,它为随后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向地球传回探测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
D.迄今为止,人类已两次登上月球采集月球土壤样本,与上一次1976年的苏联月球24号任务所不同的是,此次是人类首次采用无人方式采集月球土壤样本。
2.阅读“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全程图解”,选出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嫦娥五号搭乘长征五号火箭离开地球,其轨道器负责主要推进工作,它需要完成变轨、轨道保持和数次修正。靠近月球后,制动工作,进入环月轨道,携带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绕月飞行。
B.随后,着陆器携带着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分离,然后着陆月球。为最大限度获得高质量月壤样本,着陆器会通过打钻和机械臂抓取两种方式采集约壤。
C.完成月壤采集后,上升器与着陆器分离,离开月球。脱离月球引力后,还需要与携带着返回器的轨道器在月球附近上空完成高难度的自动交会对接。
D.随后,上升器把所有样本转移到返回器中。轨道器与上升器分离,仅携带返回器飞回地球,着陆于预定着陆场。
3.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嫦娥一号、二号完成绕月探测,三号、四号完成落月探测,五号完成取样返回,中国航天人用短短的十六年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令世界在为之瞩目。
B.在讲述嫦娥五号探月任务的难度时,作者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加深了读者的理解。
C.由于月球条件恶劣、资源贫瘠,未来要建成的月球基地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会比较困难,因而不能建立全封闭的基地。
D.嫦娥五号是人类无人探月史上最复杂的探测器,执行的也是人类无人探测月球的最难的任务。未来,嫦娥六号、七号、八号执行任务难度逐渐加大,将扩大采样范围,增加探测任务,最终实现在月球表面进行科学实验的目的。
2021-01-22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须往来了。

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地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单系家庭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皆可称为血缘关系。
B.谁是你的父母,是不以你的意志而发生改变的,因为那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C.依血缘去继替既不会是一个社会唯一的方式,也是不易被一个社会所完全抛弃的。
D.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因而其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相互馈赠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的变迁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会随之而改变。
C.用血缘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是最没有理由的。
D.血缘社会关系中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因而要注意权利和义务平衡。
3.结合材料,下列不属于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
A.血缘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
B.社会结构稳定,缺乏变动。
C.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和血缘不分离。
D.社会活动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人情维持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4.结合材料,请概括契约社会的特征。
2021-01-31更新 | 4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许雪梅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包括天花、白喉、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在内的大部分病疫的控制或消除,都是因为疫苗起了作用。

特别是对新冠肺炎这种传播性强的疾病来说,疫苗研发更是必须的。我们谁也不能保证,新冠肺炎未来不会成为流感样常态化传染病,如果能够研制出特效疫苗,就如同为人体增加了一道屏障,这是最理想的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方法。

一般来说,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微生物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类型。

不同类型疫苗的研发手段略有不同,有些需要分离选取合适的病毒毒株,有些是选取病毒里面能够制造疫苗的关键蛋白或是基因序列,在实验研究筛选获得候选疫苗后,再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

尽管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相关部门加快了对疫苗研发生产的各项审批,但鉴于疫苗研发的自身特点,需要严格遵守2019年发布的《疫苗管理法》,在保证疫苗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方可进入生产阶段。因此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出发,成功尚需时日,疫苗离投入生产也还有不短的距离。

《生命时报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

材料二:

2月6日晚,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启动,引发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网络讨论。好消息纷呈沓至,人们热切盼望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和疫苗早日问世,尽早用于疾病治疗,挽救更多生命。但是,药物和疫苗研发也有自身的规律和程序。

无论是新药还是新疫苗的研发,都面临三大风险或困难,即巨额成本、漫长研发周期、低成功率。根据美国塔夫茨大学药物研发中心的评估,研发一种新药并上市需要27亿美元。英国《自然》杂志也指出,新药研发成本约为26亿美元。从时间上看,需耗时10年左右,并且成功率不到1/10。疫苗研发也大致相当。

此外,研发药物和疫苗还必须遵循现代医学的循证原则,也就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以现在的研发抗御新冠病毒的药物为例,需要随机采用至少两个小组的人群、动物。一组用药,一组给予安慰剂,但是两组试验对象的条件大致相当,如年龄、性别等,对同一种药物进行试验。双盲则是指,医生和志愿者(包括参加试验的病人和正常人)都不知道是在试验什么药物。

在随机双盲对照原则之下,要进行体外(细胞)试验、动物试验、临床人体1-3期试验,以及药物上市之后的第4期试验。主要是验证和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以及利益与风险关系。整个试验完成后,才能向医药管理部门申请上市和进入临床使用。

《光明网·新冠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也要遵循科学规律》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材料四:

不久前,已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SARS”病毒。尽管它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世卫组织发言人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世卫组织在声明中称,自从2012年发现这种新病毒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未知的是这种新型病毒是怎么出现,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

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摘编自李颖《“类SARS”病毒到底有多厉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未来有可能成为流感样常态化传染病,研制出特效疫苗是最理想的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方法。
B.《自然》杂志称研发一种新药成本约为26亿美元,现在瑞德西韦临床试验正处于启动阶段,估计其研究成本也非常高昂。
C.新冠肺炎疫情引发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主要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疫苗虽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多种类型,但它们的研发手段却是大体相同的。
B.如果医生和志愿者进行双盲对照研究后没有不良反应,整个试验完成后,那么拿来试验的疫苗就可以进入临床使用。
C.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介入式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D.很多病毒感染者都表现出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2020-09-11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