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993150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1.三则材料体现的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什么处世哲学?
2.材料一中,当礼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儒家的观点是什么?请说出其观点并加以阐释。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
2018-09-04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而导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勤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此语之曰:‘勤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一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一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


【注】①子贡是端木赐的字,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②冉雍,名仲弓。③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B.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C.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D.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子是卫将军的字,子贡称呼卫将军“文子”,表示尊重;古人对人自称名字表示谦虚,如文中“赐也辞不获命”的“赐”为子贡谦称。
B.《诗》《书》是《诗经》《尚书》的简称,它们与《中庸》《周易》和《春秋》五本书合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
C.傧相,亦作“摈相”,古时称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郑玄注释《周礼秋宫·司仪》有“出接宾曰傧,入赞礼曰相”。
D.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敬;悌,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文子对于孔子学有所成的七十多弟子中“其孰为贤”的询问,子贡认为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他不好回答这个问题。
B.通过子贡回答文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颜渊能成为君王的辅佐,冉求能成为卿大夫,公西赤精通外交礼仪,而曾参四德具备。
C.文子认为,子贡所说到的孔门弟子都可做诸侯的辅佐,但当时世上没有明君,他们不得任用,文子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
D.本文主要是卫国将军文子与孔子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有重点地对孔门几位弟子的操行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
5.子贡是如何评价冉求、公西赤、曾参这三个人的品行的?
2022-10-09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节选自《论语·雍也篇》)

文本二: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积,百王不。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成王将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于此始成之时,祝辞四加而后退。公冠,自以为主,卿为宾,飨之以三献之礼,公始加玄端与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其礼与士同。冠于祖庙,曰: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尔幼志,顺尔成德。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冉雍)曰太简。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无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仲弓)问子桑伯子于孔子,孔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节选自刘向《说苑·修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B.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C.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D.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指容易、不费力,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易词义相同
B.朝服,指穿朝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相同。
C.为,指是、就是,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为词义相同
D.无乃,指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加冠束带对于君子成人之后的行事具有必要性,并引述孔子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加冠礼对于君子的重要意义。
B.祝雍受命为成王的加冠礼致祝词,祝词符合周公所说的通达简练的要求,也表达了对成王成人后的德行的美好期许。
C.虽然加冠仪式同在祖庙举行,但是诸侯国君的加冠礼与诸侯太子、庶子的加冠礼,所用的礼节仪式和主持人都不同。
D.冉雍批评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行为,对孔子关于子桑伯子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冉雍具有批判意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
(2)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5.孔子劝说子桑伯子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文质观?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2024-02-28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