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4 题号:995762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取材于张健《无情不作诗》,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它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复兴。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诗词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而宋的三个对手辽、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多民族诗词的同坛斗妍,催生了多样多元多彩的中华诗词,建构了共生共荣共享的中国文化。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取材于刘汉俊《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儿不含糊、不见外。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第二季“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仅仅是一名在校的学生,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取材于新小平《“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相关文字推断,下列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
A.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B.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C.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D.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2.下列语句符合材料一内容的一项是
A.不仅王熙凤对不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对不出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
B.优秀的诗篇都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
C.诗歌之所以能够真切感人,是因为诗中的一花一草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D.文章结尾对诗词创作提出“有温度”的主张,是在强调诗歌创作要抒真情。
3.根据材料二,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B.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D.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下列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限制参赛者的职业、身份等。
D.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5.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人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些情况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合,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20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为他“诊治”。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创作了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中国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2007年,两人和好。

(摘编自《马尔克斯与略萨反目之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一部分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B.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补交房租,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C.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为躲避各种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求安宁。
D.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很多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2.马尔克斯在中国有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3.作者认为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0-08-13更新 | 1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7月23日,重达5000公斤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升空,大约36分钟后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器箭分离正常,探测器太阳翼展开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全球著名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对“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进行了关注,称其标志着“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自然》的报道称,中国的“天问一号”是本月朝火星进发的三款探测器中的第二款,包括一台着陆器、一台轨道器以及一辆火星漫游车。另外两款探测器分别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刚刚发射的“希望”号轨道飞行器;以及将于下周发射的美国“毅力”号漫游车。

“天问一号”任务是中国首次尝试让探测器在红色星球上着陆。“天问一号”寓意“向上天提问”,这一名称源于中国2000多年前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屈原在诗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天体的问题。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行星科学家卡塔琳娜·米尔伊科维奇表示,火星一直是美国太空探索的重点,“现在,中国和阿联酋等国家加入这一领域,这非常令人兴奋”。

(摘自《<自然>评价“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科技日报》2020年7月27日)

材料二:

“天问一号”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组成。当火星环绕器携带着陆巡视器,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环火轨道后,还将经过3~4次轨道调整,进入“停泊轨道”,以寻找合适的火星着陆区。

环绕器将在预着陆区开展成像探测,并将成像数据回传至地球;当地面确认着陆条件满足要求后,环绕器将择机进行一次降轨机动,进入“火星进入轨道”,自主完成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的分离。完成分离后,着陆巡视器进行火星大气进入段的飞行;环绕器则立即进行升轨机动,将轨道拉起返回到“停泊轨道”。在停泊轨道上,再次进行轨道调整,进入“中继轨道”后,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任务。

在中继轨道上,环绕器运行大约3个月。中继通信任务完成后,将在近火点进行制动降轨,进入“科学探测轨道”,并在该轨道上继续运行1个火星年,执行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任务。环绕器上共搭载7种有效载荷,可对地火转移空间、火星轨道空间、火星表面及其次表层开展科学探测。

(摘自《聪明能干的“太空多面手”——专家揭秘“天问一号”上的火星环绕器》《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7月25日)

材料三:

记者刚从中国电科38所获悉,在刚刚升空的“天问一号”上,共搭载了7个火星探测设备,可环绕火星运转并对火星次表面进行探测。中国电科38所负责研发了我国首款环绕起次表面探测雷达,是7个火星探测设备之一,相当于为“天问一号”加装了一双“透视眼”。火星探测任务作为我国深空探测重大科学工程的第一次任务,将在一次任务同时实现“绕、落、巡”3个目标,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据介绍,不同于其他探测设备,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利用低频段雷达的介质穿透特性,在高速环绕的卫星平台上,向火星发射低频率电磁波,穿透到次表层内部,利用回波特性分析次表层分层结构,并推算起物质组成。为减少与次表层在相同距离上的地表回波对次表层分层检测的影响,38所设计了双频段发射双极化接受的先进体制,兼顾低频段雷达的穿透性和前表层的高分辨能力,并根据科学探测的实际需要,设计了高低频脉络间交替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对火星次表层10米以下的分层精度探测,其中,对次表层土壤的穿透深度可达几百米,对冰层可达几千米。同时,采用星上实时处理技术降低数据量,实现星际超远距离数据传输。

(摘自《环绕器雷达给火星探测一双“透视眼”》《科技日报》,2020年7月24日)

1.下列对“天问一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后,中国成为继美国和阿联酋之后,第三个让漫游车在火星上软着陆的国家。
B.本月朝火星进发的三款探测器分别是中国的“天问一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希望”号轨道飞行器,以及下周将发射的美国“毅力”号漫游车。
C.“天问一号”环绕器上共搭载7种有效载荷,可对地火转移空间、火星轨道空间、火星表面及其次表层开展科学探测。
D.“天问一号”将在一次任务同时实现“绕、落、巡”3个目标,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寓意“向上天提问”,这一名称源于中国2000多年前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屈原在诗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天体的问题。
B.中继通信任务完成后,将在近火点进行制动降轨,进入“科学探测轨道”,并在该轨道上继续运行1年,执行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任务。
C.中国电科38所负责研发了我国首款环绕起次表面探测雷达,是7个火星探测设备之一,相当于为“天问一号”加装了一双“透视眼”。
D.38所设计了双频段发射双极化接受的先进体制,兼顾低频段雷达的穿透性和前表层的高分辨能力,并根据科学探测的实际需要,设计了高低频脉络间交替的工作模式。
3.请结合材料,分析“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的原因?
2020-09-23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国家的人口总和。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唯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813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814日)

材料三:

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812日,斗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予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

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养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818日)

1.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44个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
B.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C.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谱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
D.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可能破亿,而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隐忧仍在,必须未雨绸缪。
B.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着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
C.网络平台的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措施。
D.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模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3.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19更新 | 1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