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物理综合库 > 物理实验 > 力学实验 > 用现代方法验证动能定理 > 用光电门验证动能定理
题型:实验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03 题号:15373540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能定理和测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数。将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木板左端固定一个挡板,挡板与滑块之间有一个轻质弹簧,轻质弹簧与挡板固定连接,滑块靠近弹簧。长木板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遮光片的宽度,如图所示,其读数为d=___________mm;
(2)给滑块装上遮光片,向左推动滑块,压缩弹簧到适当位置,由静止松手,滑块离开弹簧后先后通过光电门1、2,与光电门相连的计时器记录下遮光片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分别为,用刻度尺测出PQ间的距离为l,设滑块质量为m,滑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则滑块从P位置运动到Q位置的过程中验证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用第1、2小问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3)改变弹簧的压缩程度进行多次实验,并计算得出多组滑块通过P点和Q点的速度v1v2,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连线,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v2m2·s-1123456
2.803.614.414.806.457.58
0.601.412.253.654.235.40

(4)若重力加速度g取9.8m/s2,用刻度尺测出PQ间的距离l=33.0cm,由图象可得,滑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022·湖南岳阳·二模 查看更多[8]

相似题推荐

实验题 | 适中 (0.65)
【推荐1】某学习小组用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动能定理。他们在气垫导轨上的B处安装了一个光电门,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将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光滑定滑轮与力传感器(质量忽略不计)相连,力传感器下方悬挂钩码,调节导轨水平,接通气源,每次滑块都从气垫导轨上的A处由静止释放。

(1)下列实验要求中,正确的一项是          
A.遮光条要宽一些
B.应使位置A与光电门间的距离小些
C.应使滑块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应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

(2)实验时保持滑块的质量MAB间的距离L不变,改变钩码的质量m,记录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F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已知遮光条的宽度为d,处理数据时发现,可导致以上情况的一项是          
A.滑块与导轨间存在摩擦力B.导轨左端高于右端
C.释放滑块时遮光条位于A右侧D.滑轮存在质量,转动时有动能

(3)另外一组同学借用上图的实验装置,探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处理数据时,通过描点要作出线性图像,应作出的图像是          .
A.图像B.图像C.图像D.图像
2024-05-21更新 | 330次组卷
实验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动能定理并测量小车(含遮光条)的质量
   
(1)下面是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游标卡尺对遮光条的宽度进行了测量,读数如图乙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__________
②挂上托盘和砝码,改变木板的倾角,使小车(含遮光条)沿木板匀速下滑;
③取下托盘和砝码,测出其总质量为,让小车从起点由静止出发沿木板下滑,通过光电门。计算机记录了挡光时间
④改变砝码质量和木板倾角,重复步骤②③,每次释放小车位置相同且光电门在木板上位置不变,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在起点时遮光条的中点到光电门的距离,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2)为验证动能定理,小组成员应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______________图像,从而得出结论。
A.        B.       C.
(3)若已知图像斜率为,那么__________(结果用字母表示)。
2023-06-20更新 | 344次组卷
实验题 | 适中 (0.65)
【推荐3】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合力做的功与动能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他们将光电门固定在水平轨道上的B点,并用重物通过细线拉带有遮光条的小车,然后保持小车和重物的质量不变,通过改变小车释放点到光电门的距离(s)进行多次实验,实验时要求小车每次都从静止释放。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遮光条的宽度,其示数如图乙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________mm。
(2)为了减小误差,实验时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A.将水平轨道上的A端垫高适当的高度,以平衡摩擦力
B.使重物的质量m远大于小车及遮光条的总质量M
C.调节水平轨道左端滑轮的高度
(3)某次实验中,测得小车及遮光条的质量M=1kg,光电门记录小车通过的时间,则在此次实验中小车及遮光条增加的动能为________J(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4)实验中利用________计算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在方格纸上做出图像(是小车和重物动能之和),如图所示。由图像可以看出总是略大于W,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4-08更新 | 2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