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群落 > 群落的结构 > 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10118262
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保护环境,国家提倡建立生态农场,以达到获得最大生物产量和维护生态平衡相统一。回答下列有关知识:
(l)生态农场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如果在山地建设生态农场,需要种植林木时,种植混交林比种植单一林好,因为这样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填“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原因是________
(3)生态农场要定期除草,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有很大的好处,是因为这样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同时比使用除草剂好,因为________
(4)“桑基鱼塘”就是一种生态农场的雏形,有同学认为“鱼塘泥肥桑”的道理是鱼塘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以被桑树直接吸收利用,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_________,请简述理由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利用物种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建立多个物种共存的农作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稻田系统中有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_鱼_鸭等多物种共存模式。已知水稻叶片由于富含硅质,鸭不喜欢取食。某研究所连续4年研究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群落
密度的动态变化,相关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稻鸭共作区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稻田中的杂草密度进行定量研究,该取样方法如图1所示,沿田边纵向走70步,横向转向田里走24步,开始倒置“W”九点的第一点取样, 抽取自然田块样本,调查结束后,沿纵向继续深入走70步,再横向转向田里走24步,开始抽取第二个自然田块样本。以相似的步法完成九点取样。分析上述方法,第一取样点与第九取样点之间的横向跨度约为_____步。当大田面积较大时,可相应调整_____的步数。
(2)分析图2得出的结论是_____。与其它杂草相比,稗的种群数量在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降低较慢,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_
A.稗对水稻田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B.与水稻具有拟态竞争特性,夹杂在稻秧和稻株中,不为鸭子取食
C.与其它杂草相比,稗草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较高
D.鸭子取食水稻幼苗,间接提升了稗草的竞争能力
(3)二化螟是常见的水稻害虫,在稻田的活动场所主要是稻苗基部,稻鸭共作可大大降低二化螟为害株率,请从生态位及食物链角度解释相关的机理:_____
(4)流经稻-鱼-鸭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_____。在分析消费者食物来源时,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消化道内未被消化的食物来确定生物的食性。传统方法虽然比较直观,但缺点是_____。因此,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时常采用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
(5)从经费收支情况看,与常规稻作模式相比,稻田系统的多个物种共存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农田的产出,还减少了_____等项目的支出,不仅推进了绿色食品生产,还可增加农民收入。综合上述研究内容,稻田系统的多个物种共存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原理(至少答出两个)。
2022-02-02更新 | 224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美国生物学家谢尔福德和奥德姆提出了生物的耐受性定律,指出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就会死亡。对主要环境因子耐受性范围广的生物其适应性也广。调查草原生态系统A和B两种生物对食物条件的耐受性范围,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种生物对同种环境因子的耐受性范围不同,这是长期______的结果,A、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______关系,______生物的适应性更强。
(2)A、B两种生物与该地区的其他生物通过______关系形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该结构是______的渠道。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范围越______(填宽或窄)生态系统越稳定,理由是______
2020-02-16更新 | 142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分析题:
(一)某科研人员进行了植物的向光性实验,他将种在同一条件下、同一时期的某禾本科植物的幼苗分别进行如下处理:①处于自然条件下;②切去胚芽鞘尖端;③在尖端罩上黑纸罩;④在尖端以下套上黑纸筒。然后从暗处取出一起放至窗台,使光线由单侧照过来。试分析:
(1)四种幼苗的生长情况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直立不生长;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实验,可以推测:产生促进生长物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此实验,还可以推测,幼苗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光弯曲的部位在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二)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一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日期(月—日)6—l06—15 6—20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l.58261.731181.941976.962175.632171.462173.23

(4)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5)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____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型,在________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6)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2016-11-26更新 | 3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