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的分离定律 >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4 题号:15785214
豌豆(2n=24)高茎(A)对矮茎(a)是显性,红花(B)对白花(b)是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两个不同性状的豌豆亲本杂交,F1性状比例为高茎:矮茎=1:1,全部开红花。两个豌豆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F1中矮茎红花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2)在AA×aa杂交中,若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
(3)现有基因型纯合的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得到F1,F1中发现一高茎植株体细胞的7号染色体的组成如图所示,已知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受精。设计实验探究控制茎高度的基因A或a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要求: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________,则基因A或a不在7号染色体上;若________,则基因A或a在7号染色体上。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1】研究人员在野生型果蝇(红眼正常翅)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紫眼卷翅雄果蝇。为了研究眼色和翅型的遗传特性,研究人员用该紫眼卷翅雄果蝇和多只野生型纯合雌果蝇杂交,F1均为红眼,且雌雄果蝇中均为卷翅:正常翅=1:1。已知果蝇的眼色由等位基因A/a控制,翅型由等位基因C/c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紫眼对红眼为__________性状,亲本果蝇关于翅型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2)已知等位基因C/c位于2号染色体上,但不确定等位基因A/a的位置,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
(3)若基因A/a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请利用F1果蝇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__________(以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2023-04-30更新 | 139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小黑麦为二倍体生物,1个染色体组中含有7条染色体,分别记为1〜7号,其中任何1条染色体缺失均会造成单体,即共有7种单体。单体在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产生的配子成活率相同且可以随机结合,后代出现二倍体单体和缺体(即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三种类型。利用单体遗传可以进行基因的定位。
(1)若需区分7种不同的单体,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____________进行判断。
(2)每一种单体产生的配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__条。
(3)已知小黑麦的抗病(B)与不抗病(b)是一对相对性状,但不知道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几号染色体上。若某品种小黑麦为抗病纯合子(无b基因也视为纯合子),且为7号染色体单体,将该抗病单体与____________杂交,通过分析子一代的表现型可以判断抗病基因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
①若子一代表现为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②若子一代表现为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
(4)若已确定抗病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该抗病单体自交,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2018-04-10更新 | 484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科研人员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拟南芥突变体库,并研究光信号(远红光)控制拟南芥种子萌发时下胚轴生长的分子机制。
(1)拟南芥突变体库的构建过程如下。
①将插入了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与农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获得转化液。将转化液稀释后对野生型拟南芥进行转化,继续培养拟南芥植株并收获其种子,再将种子放入含有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培养筛选出能正常萌发的种子,命名为F1代种子, F1代种子因插入了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导致DNA分子发生了_____________这一分子结构上的变化。
②下面是利用F1种子构建纯合突变体库的流程图。

将每株F1植株所结种子(F2代种子)单株存放,用①中的方法筛选F2代种子,表现为正常萌发和不能正常萌发比例约为____________时,F1植株为单拷贝插入(只有一个位点插入T-DNA)的杂合转基因植株用同样的方法筛选出单株F2。植株所结种子(F3代种子),若都能正常萌发,则F3植株为纯合转基因植株;F3自交得到F4代种子即为纯合突变体库。
(2)将上述突变体库中的种子置于远红光条件下培养,挑选出拟南芥种子萌发时下胚轴明显变长的甲、乙、丙三个突变体植株。

①将甲、乙、丙分别与野生型杂交,其后代种子在远红光下培养,萌发时均表现为下胚轴长度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说明3株突变均为___________突变。
②将甲和乙杂交得到种子在远红光下培养,萌发时下胚轴长度与甲和乙两株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请在图画出甲、乙突变基因与其以及对应的染色体的关系______(甲的基因用Aa、乙的基因用Bb表示)。
③将甲和丙杂交得到种子在远红光下培养,萌发时表现为________则可推测甲和丙的突变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科研人员还获得了甲和丙的双突变体,并在远红光条件下培养,测定其种子萌发时下胚轴的长度,结果如下图。

有人提出了下面两种种子萌发时基因调控下胚轴生长的示意图(A、a表示甲的相关基因;D、d表示丙的相关基因)。

为验证上述两种推测是否正确,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已知A基因控制A蛋白的合成,D基因控制D蛋白的合成。研究发现远红光下,D蛋白进核后才能调控种子萌发时下胚轴的生长。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D基因启动子连接,分别转入野生型和突变体甲,将其幼苗在黑暗处理4天,再在远红光处理30分钟,发现两种转基因植株细胞核中均出现绿色荧光且强度无明显差异。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别提取黑暗条件和远红光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甲的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得到D蛋白的电泳结果如下图。

上述结果表明,在远红光条件下,磷酸化D蛋白只在___________拟南芥植株的__________中大量积累,由此推测______________(图1、图2)更为合理。
2019-06-04更新 | 5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