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5 题号:19353939
海蜇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模式是我国某港口城市推广运用的一种养殖方式。在养殖对象中,海蜇是浮游生活的滤食性动物,牙鲆属于底层肉食性鱼类,缢蛏是底栖滤食性贝类,对虾是杂食性甲壳动物,其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浮游单胞藻、底栖硅藻等生物的分布体现了水生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影响浮游单胞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
(2)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可采用______方法调查该海水养殖池塘中褐牙鲆的种群密度。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的粪便以及残余饵料可以肥水,经水体微生物的作用为藻类提供______
(3)缢蛏通过滤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促进了上下水层的对流,它摄入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去向除______外,其余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繁殖。图中投入轮虫、鳀鱼等活体饵料的优点有______。(多选)
A.有利于增加养殖动物的生物量       
B.有利于保持养殖生物的捕食习性
C.有利于促进养殖池塘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D.有利于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4)该养殖模式在不同的水层养殖不同种类的生物,与单一养殖相比较,其优势在于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弃耕农田经过数十年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丛林。某学者对上述演替过程进行了多次调查,对丛林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已知在丛林中,动物甲和动物乙均喜食某蚜虫,且动物甲还可以动物乙为食。请回答:
(1)调查蚜虫数量时,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影响甲和乙种群数量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
(2)甲和乙之间存在____________关系,这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该学者在群落水平上需调查和研究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水平上,该学者需调查和研究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进化角度讲,甲和乙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这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09-03更新 | 179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位于江苏境内的太湖是我国五大的淡水湖泊之一,研究人员对太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某兴趣小组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图2为鲢鱼所摄入能量的去向(图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图3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鲇与黄鳝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为了调查该池塘中成年乌鳢的数量,第一次捕获15条乌鳢。其中成年乌鳢8条,全部标记后放回。再次捕捞时,捕获18条乌鳢,其中9条成年乌鳢中具有标记物的有2条,据此推测该池塘中成年乌鳢数量大约______条。研究发现被标记个体不易于被捕获,则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图2中,E表示______。若A表示的能量值为1.2×108 kJ,乌鳢同化的能量为4.2×107 kJ,则理论上该生态系统中从鲢鱼到乌鳢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4)图3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___倍(用图中字母表示),生产者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_________
(5)图4中,m1、m2 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_____
2021-11-17更新 | 558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们通过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从而有效控制虫害。科研人员对该松林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进行测定,获得图1所示结果。图2为该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公顷•年)]。

(1)科研人员在松林中随机选取多块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的方法为__________。松林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生物群落具有空间结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途径①是指_________,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是_________。研究表明,新型松毛虫繁殖力很强,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1000只,每天可增加5%,10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即可)。
(3)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认为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不属于物种入侵,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2-02更新 | 9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