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21237747
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属于内源性自动调节。下图表示治理东亚飞蝗过程中,某地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出现的四种情况(“J”形、I、Ⅱ、Ⅲ),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图可以看出,种群数量的变化形式有增长、_______。蝗虫迁入新环境初期,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符合上述______曲线,出现上述增长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答出两点)。
(2)东亚飞蝗是一种农业害虫,通常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气候干旱时经常爆发蝗灾。干旱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该因素是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迁入率和迁出率而控制种群数量的。
(3)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加剧,其内源性调节因素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蝗灾地区投放了一定数量的牧鸭(鸭捕食蝗虫)后,应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___(填“K1”“K2”或“0”)左右,以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__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是研究高原适应的极佳动物模型。以下是有关藏羚羊种群及其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小组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藏羚羊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
①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事项有______(答出1点)。
②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甲、乙、丙为3个藏羚羊种群。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寿命8年左右,生殖期为3—5龄)。图中甲种群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种群藏羚羊的数量将保持增长。

生物固定的能量(102KJ/m2-a)

现存生物中的能量(102KJ/m2

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102KJ/m2·a)

A

15.91

2.31

13.23

B

871.27

312.58

501.58

C

142.20

51.65

79.13

(2)每年6-7月份,雌性与雄性个体分开,集群长途迁徙到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产仔,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答出1点)。由此造成的雌雄个体在生活空间和食物来源上的差异现象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位分化。
(3)表中的A、B、C表示藏羚羊的自然保护区中某样地不同营养级(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从表中的数据可知,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保留1位小数)。蜣螂从藏羚羊粪便中获得的能量属于表中______KJ/m2.a(填数值)的组成部分。当群落中的狼大量繁殖,导致藏羚羊、野驴等草食动物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原因是______
(4)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来看,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______。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实现______的重要措施。此外政府和科研机构对藏羚羊的保护还做了许多新的尝试,例如迁地保护、异种克隆等。
2024-04-24更新 | 74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2】青藏高原是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勋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高原勋鼠的种群密度时用___________法,若经过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偏___________(填“多”或“少”)。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龄鼠进行防治,效果如表。人工捕杀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___________控制高原黔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__________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下表,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___________
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龄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

造林整地

药物治理

人工捕杀

整地方式

整治前

整治后

药物种类

整治前

整治后

捕杀月份

整治前

整治后

块状

70

60

药物A

62

24

5月

53.33

36.67

鱼鳞状

67

55

药物B

57

34

8月

61

48.33

水平沟

72

54

药物C

58

37

对照

69

174

对照

54

141

(2)高原勋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植物组成。

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演替。在3~6年阶段,群落内“其它一年生植物”生物量占比呈现__________趋势,说明“其它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处于____________
(3)为研究高原龄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图2中CK(对照)、A、B、C、D表示不同土丘密度的区域,“黑点”表示土丘。图3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结果显示___________

(4)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勖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___________
2023-04-21更新 | 137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一万多年前,某地区许多湖泊(A、B、C、D)通过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鲟鱼(称为a1)。此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逐渐消失,形成若干个独立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鲟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鲟鱼)。如图为该地1万多年来湖泊地质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该地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______ 证据。一万多年后,四个湖泊中的全部鲟鱼 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一个种群。原因是______
(2)人工使四个湖泊中的鲟鱼互相杂交。发现这些鲟鱼能相互交配,但后代高度不育,说明四个湖泊的鲟鱼之间存在______。从a1鲟鱼逐渐形成a鲟鱼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的三个基本环节为______
(3)若C湖泊中鲟鱼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A)对浅色(a)为显性,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该湖泊中两种体色鲟鱼的存在体现了______多样性。由于环境恶劣、水质变浑浊,黑色个体比例逐渐增加。结合生物进化,原因是______,若某一年该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20%、50%、30%。黑色体色的各基因型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增加10%。浅色个体数量一年后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023-06-14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