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群落 > 群落的结构 >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21324756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不仅有红豆杉、华东黄杉、长柄双花木等20余种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也有野生动物众多,有云豹、黄腹角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凤阳山,是休闲度假、旅游避暑的好去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填“直接”或“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间___的结果。
(2)凤阳山属于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从上向下分布着不同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结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
(3)调查野生红豆杉种群密度时,选择样方的面积一般为500m2,理由是___。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科研团队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红豆杉细胞再提取抗癌药紫杉醇,这样操作的优点是___
(4)凤阳山上有很多鸟类以野果为食,上图是能量流经这些鸟类所处的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这些鸟类处于第___营养级,其中B表示___,该图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猎物的取食行为。经研究发现,森林中一头咆哮的大型捕食者不用出手,就能改变许多猎物的行为,被捕食者要么迅速逃跑,要么被吓死。即使捕食者没有捕杀猎物,它们的踪迹、气味与声音也会令猎物们处于不安的状态,生态学家称这种影响为“恐惧生态学”。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捕食者的气味与声音会令被捕食者不安逃跑,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信息类型有____
(2)某生物课外小组对温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乙在0-t3段,曲线____点时种群乙数量达到最大值。根据图中数据,有人推测种群甲、乙不存在捕食关系的依据是____
(3)为探究大型肉食动物的消失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生态学家们分别在密林地带和平原地带播放捕食者的叫声,随后测定实验前后林羚与声源间的距离变化,并分析了林羚的食物组成,结果如下:
表1


离声源的距离变化(m)

平原

密林

实验组

76.4

73

对照组

-5.1

-7.6

表2


平原

密林

食物中的比例

番荔枝科

0

0.8

沟繁缕科

0.1

0

豆科

0.8

0.25

食物中可消化的能量(KJ/g)

14.1

12.7

食物中可消化的蛋白质(%)

18

11.5

①该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由表1可知大型食肉动物能够影响林羚的分布,理由是____
②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
③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分析林羚从密林迁移到平原的原因有____。(答出两点)。
2024-01-14更新 | 113次组卷
【推荐2】红腹锦鸡是我国特有的鸟类。一般生活在秦岭地区,为山地雉种,主要取食植物的种子,偶尔也会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我国科研人员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红腹锦鸡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在四川省及周边地区调查了红腹锦鸡的适宜分布区,并预测未来红腹锦鸡栖息地将向甘肃、陕西等山区不断迁移。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腹锦鸡的种群密度适合用__________________法。研究人员发现在红腹锦鸡数量较多的区域,草地的物种多样性更高,试用“收割理论”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山区生物群落区别农田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推测红腹锦鸡会向更高纬度地区迁徙,生境碎片化程度加剧。为更好地保护红腹锦鸡生境,可以在彼此孤立的生境间建立生态廊道,提高红腹锦鸡生境连通性,以利于红腹锦鸡种群间进行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为进一步探究保护红腹锦鸡的方式,对红腹锦鸡秋季繁殖期能量收支及采食量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忽略性别差异,以下均为平均值):
体重(kg)每日摄入能量(J)每日粪便能量(J)每日体重增加对应能量(J)
0.666230052930400
①红腹锦鸡平均每日同化量为__________________J,呼吸作用耗散量为__________________J。
②进一步研究表明,红腹锦鸡的呼吸作用耗散量明显小于以上计算量,推测计算量与实际量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资源有限,该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会争夺____________________。山区中的红腹锦鸡和其他动物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食物选择,占据了不同的______________,从而能在同一区域中共存。
2024-02-03更新 | 288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豚草是一种常见的入侵物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豚草的主要天敌是广聚萤叶甲,它可取食豚草叶片,并对豚草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豚草和广聚萤叶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且这种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上述信息包含的种间关系有_____。豚草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_____,利用广聚萤叶甲防治豚草的方式属于_____
(2)若要研究豚草的_____,需要调查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占有资源的情况及种间关系;若要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进行采样调查,土壤取样深度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3)研究者就豚草和广聚萤叶甲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在4组网笼中养殖豚草,分别连续2代进行如下处理: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③常温+有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
将第3代豚草种植在相同条件下,放入叶甲,统计豚草生物量和叶甲死亡率,结果如图。

结果表明:增温对豚草生物量的影响_____。广聚萤叶甲取食会导致豚草表现出某种未知的抵御叶甲的机制,判断的依据是_____,该现象的产生是_____的结果。
(4)研究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豚草向北方的传播速度快于广聚萤叶甲,导致两个物种的分布重叠区域逐渐减少。有人预测,从长远来看,这将不利于对豚草的防治。结合本研究结果判断上述预测是否准确,并阐述理由_____
2023-03-16更新 | 7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