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细胞基础 >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减数分裂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规律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00 题号:5566390
现有一个人为组成的种群,含有6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3,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3,并且每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假定自交(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间)每次产生4个后代,并且各基因型的后代出现的概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请问该种群自交1次的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是_________个。
(2)假定随机交配每次产生4个后代,并且各基因型的后代出现的概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请问该种群随机交配的后代中基因型aa的频率是_____________
(3)后代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XXY的个体,若已确定该异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则这条多出来的X染色体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填“父本”“母本”或“父本或母本”)提供的,请简要写出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小鼠是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图1为雄鼠的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

(1)图1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该细胞中产生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其对应图2中的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
(2)该动物体内细胞最多含有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图1细胞分裂完成后,产生的配子类型有aY和______________
(3)若b~e代表同一细胞的不同分裂期,则其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对小鼠体内的a基因用红色荧光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细胞有3个荧光点,产生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种情况即可)。
(5)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图丙所示。基因型为Aa的雄性小鼠进行减数分裂时,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则该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有____________。(若细胞中不含A或a基因则用“0”表示)
2022-12-09更新 | 402次组卷
非选择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下面是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由图判断该动物为________性,判断依据为________
(2)上图中属于有丝分裂的图像有________(填字母)
(3)图e所示细胞中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j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
(5)将上图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按分裂顺序连接起来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018-01-26更新 | 271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3】水稻(2n=24)是两性花,可进行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研究人员通过γ射线诱变获得了一株雄性不育水稻突变体。
(1)野生型水稻在产生花粉的时候,1个花粉母细胞(相当于精原细胞)的细胞核DNA经过____________次复制,细胞经过____________次连续的分裂,产生____________个子细胞。在减数分裂I中期,细胞中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__个四分体。子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精子,包裹在花粉粒中,脂质是花粉粒外壁(花粉壁)的重要成分。
(2)测序结果显示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脂质转运蛋白编码基因LTP突变为Itp是导致雄性不育的原因。与野生型相比,转录非模板链变化如图1,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从左往右看,与野生型相比,开始出现差异的氨基酸是(写出氨基酸的变化)________

(3)将完整的LTP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融合转入突变体中,突变体育性恢复,根据____________,可推测LTP蛋白定位于花药绒毡层细胞的细胞膜。进一步将不同的融合基因分别导入水稻原生质体,观察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如下表。已知完整的融合蛋白含有SP和TM区段,缺少____________区段的LTP蛋白不能定位到细胞膜上,而突变LTP蛋白即使完整,依然不能正确定位,推测突变使该区段丢失而导致功能障碍。

(4)脂质对于花粉壁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实验表明,突变体花粉壁发育异常。进一步研究发现,另一脂质转运蛋白OsC6与LTP之间有相互作用,OsC6定位于绒毡层细胞质和花药小腔,请根据它们的分布(图2)提出脂质由绒毡层细胞运输至花粉壁的机制_______
2022-11-28更新 | 2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