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的分离定律 >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题型:非选择题-实验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545 题号:6143376
某种植物的E基因决定花粉的可育程度,F基因决定植株的是否存活。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抗病基因导入EEFF植株的受精卵,获得改造后的EeFF和EEFf两种植株(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从E和F基因的角度分析,插入抗病基因,引起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填变异类型)。
(2)现选择EeFF与EEFF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EeFF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时,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和1/3,则E基因失活为e基因使花粉的育性减少了___________(填“1/2”或“1/3”)。若EeFF 自交,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选择EeFF与EEFf进行杂交,再让F1中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抗病植株中,若同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育性都相同,则这些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等几种类型。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困难 (0.15)
【推荐1】水稻雄性不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育种,研究者对一雄性不育品系甲的不育及育性恢复机制进行研究。
(1)取可育品系乙与品系甲杂交,子代均不育。基因组测序发现,与乙相比,甲的线粒体中存在M基因。将M基因导入品系乙,与对照组相比,转基因植株花粉粒活性_______,说明线粒体基因M导致品系甲雄性不育。
(2)品系丙与品系甲的线粒体基因一致,但品系丙的育性正常。将品系甲与品系丙杂交,F2 代出现1799株育性正常和571株雄性不育的植株,说明丙的育性恢复由
_______性基因控制。若细胞核中育性相关基因用R/r表示,线粒体中育性相关基因用M/m表示,结合(1)中实验结果,品系乙与育性相关的基因组成应表示为________
(3)利用10号染色体上另一特异的分子标记对(2)中亲本、F1和F2进行PCR扩增,证实育性恢复基因R位于10号染色体上。该分子标记电泳图如图1。

①图1中F2某单株的育性为_______
②为验证R是育性恢复基因,进行转基因实验,仅将一个R基因导入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并与品系甲杂交,预期结果为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
A.品系甲 B.品系丙C. F1中可育:不育=1:1 D.F1全部可育
(4)为在同一遗传背景下研究育性恢复基因R与不育基因M的关系,研究者取水稻品系乙进行如图2杂交实验。
               
为获得绝大多数核基因来自品系乙,且线粒体基因为不育型的可育品系乙-B,请选择合适品系,写出杂交实验流程_______
检测品系乙-A和乙-B花药组织中M基因转录水平,如图3。取品系乙-A叶制备原生质体并用红色荧光标记线粒体,将R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融合后构建表达载体,导入该原生质体,对照组应导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显示实验组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位置重叠。据以上结果分析R基因恢复育性的机制。
2023-09-30更新 | 289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困难 (0.15)
【推荐2】DNA序列D能在基因A表达的转移酶作用下,从序列D所在染色体的某个位置转移到其他位置,或随机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利用这一原理来构建稳定遗传的大豆突变体库。
(1)科研人员分别将序列D和基因A作为____________,插入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上,利用农杆菌转化植物,筛选得到转D植株和转A植株。
(2)将得到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中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占_________,则判断该植株为T-DNA单拷贝插入。继续种植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种子,长成植株后进行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获得纯合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
(3)科研人员将纯合的转D植株与转A植株杂交,并根据转入两种植株中的DNA序列的差异,用PCR方法确定杂交是否成功,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F1植株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杂交组是杂交成功的,分析其他杂交组杂交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杂交成功的所有F1植株进行序列D检测,发现其位置均没有发生转移,推测序列D的转移只发生在
_________(填“体细胞”或“配子”)中,按照这种推测,如果让杂交成功的F1植株自交,理论上F2植株中序列D发生了位置转移的最多可占_________
(5)序列D随机转移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可以在F2植株中筛选得到多种突变体。让F2植株自交,应在F3中筛选出序列D和基因A为_____________的植株用作构建突变体库,原因是这种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4-13更新 | 909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组 | 困难 (0.15)
【推荐3】Ⅰ.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其中部分家庭成员血型已经请楚。已知该地区人群中决定血型的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甲遗传病在男性群体中患病率为20%,4号个体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甲病基因(D/d)不位于X、Y同源区段上。

(1)在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男性_________女性。(填“高于”“低于”成”等于”)
(2)经过血型型检查发现9号个体为O血型,检查发现11号个体除了患有甲病之外,伴有性染色体三体,可初步判断11号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经过对染色体分析,得知发生异常的可能原因是父方在______出现了分裂异常,产生了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与母方产生的性染色体数目正常的配子发生了结合。
Ⅱ.科学家研究发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都是受调控的,这种调控会影响性状。某实验小鼠的毛色是由小鼠毛囊中黑色素细胞合成的色素控制的,酪氨酸是合成色素的前体物,酪氨酸在酯氨酸激酶的作用下可以合成多巴醌,B基因控制酪氨酸激酶的合成,b基因无法合成酪氨酸激酶,表现为白化小鼠,D基因可以表达黑色素合成酶,可以将多巴醌合成黑色素,d基因无法表达黑色素合成酶,多巴醌会转化成棕黄色素。B基因与D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3)为探究某只白化雌鼠是否能表达成黑色素合成酶,选用基因型为BbDd的雄鼠与该雄鼠杂交,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说明该白化雌鼠不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
(4)在实验种群中,小鼠始终自由交配,经多代培养后,种群中棕黄色小鼠占全体小鼠的比例为31%,黑色小鼠占全体小鼠的比例为33%,从该种群中随机选取一只黑色離鼠和一只棕黄色雄鼠交配,产生的子代为白化鼠的概率是________
2023-11-24更新 | 2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