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把握世界的规律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联系的普遍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4 题号:1096338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们对于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最早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的防御手段,抗击疫情困难重重。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虽然抗击疫情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防止疫情爆发也无有效方法,而且近来有些地方因为种种原因疫情又出现了反复。世界范围内抗击疫情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结合材料,研究人员在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制中,应如何把握联系的各种条件?
19-20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历来爱喝粥: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槲用“火齐粥”治齐王病;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曼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好粥要慢慢熬,食材、火候、时间和一颗满满是爱的心,缺一不可。但“忙”字常挂嘴边的现代人固为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来为自己和家人熬那碗养生好粥,于是,罐装粥成了大家的首选。而素来以“真材实料、又香又糯”著称的“娃哈哈八宝粥”以“就像妈妈熬的粥,想起儿时的美味”为特色,长期在国内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娃哈哈的粥除了经典的桂圆莲子八宝粥外,还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推出了多款健康养生粥。今年又推出一款名为“御粥坊”的新粥,该产品传承经典宫廷“御粥”配方,精心选材,用心制作,既传承经典,又融合时尚,让消费者们品尝到原本只有宫廷贵族才能喝得到的“御粥”。近年来,中国的粥文化已经被全世界广泛接纳和认可。如今粥已成为了许多国家人们理想的健康食品。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有人从娃哈哈成功的经验中得出结论:“娃哈哈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它打的是特色牌。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3)结合材料,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拟定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2015-04-24更新 | 35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科技是发展的关键,文化是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眼于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突出位置;“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1)结合材料,说明农业科技创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材料二:阅读,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民众获取知识、传承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近年,微博阅读、手机阅读成为时尚。那种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地铁、公交车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公众看法不一,甲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乙认为,这表明文化正在倒退;丙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有利于文化和知识的传播。面对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趋势,推动全民阅读要研究如何使阅读内容更加适应碎片化时代,以碎片化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可行的举措是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研究,使优秀阅读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适合碎片阅读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参考。为推动阅读,我国已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这仍未改变我国公共阅读资源的稀缺、公共文化服务所提供的阅读与公众自身常常关系不大等现状。因此,全民阅读活动要真正有成效,不能仅仅限于一般的号召,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人群,做到有针对性,还要持之以恒。
(2)根据材料,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3)依据材料,请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出两条建议。
2015-08-24更新 | 27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加强国际减碳合作,各国有序确定和执行实现碳达峰(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实现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当年的碳排放量,实现碳“净零排放”)的时间表,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之举。

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绿色标准、科学运用财政与货币手段,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力求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一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生产排放和消费排放两个方面,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中消费排放的比重已经超过生产排放,并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继续提高。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企业若能主动与国家的减碳行动相向而行,就有可能在低碳转型中赢得先机,提升市场竞争力,相反则必然会被淘汰;居民生活中的水、油、电、气消费,以及其他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都会直接或间接形成碳排放,影响国家减碳目标的实现。


(1)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有信心。请结合相关经济知识和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和经济知识,分析企业主动减碳将如何助力其提升市场竞争力。
(3)结合材料和联系观知识,说明消费者应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承担相应责任。
2021-05-27更新 | 3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