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11492881

2016年,我国高科技取得累累硕果:9月天宫二号升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10月神舟十一发射成功。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 分析重视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有专家警示,这样做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警示的合理性。
材料二建设特色小镇,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自信地走在全国前列的战略性举措。特色小镇最大的“特”,就在于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开拓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小镇,保留城乡的历史记忆,延续城乡的文脉,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文化融合,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抓手。
(2)结合材料二和“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知识,说明特色小镇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的道理。
材料三2018年3月28日上午,2018中国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著的《2018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书正式发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该书中撰文指出,抓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孕育出的新事物。在国内,近年来浙江乌镇、梁祝文化小镇和重庆涪陵榨菜文化小镇等一批特色文化小镇异军突起。在国外,很多举世闻名的特色文化小镇,已成为令游客流连忘返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它们小巧别致,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充满浓浓的历史文化味、现代气息,又触手可及。
(3)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谈谈材料三对我国建设特色文化小镇的启示。
2018-11-06更新 | 58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天文学作为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最前沿科学,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因此,望远镜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超过了一切其它单件工具。人类在借助望远镜对天体运动的观察中创立了牛顿定参创造了以这个定律为前提的现代工业文明。但世界最先进的望远镜和核心天文数据一直由发达国家耙控,我国天文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不得不长期受制于人。
材料二2001年,我国将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列入国家重点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但工程建造的艰难程度远超预期,它不仅涉及天文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几十个领域,而且关键技术无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施工环境恶劣复杂:然而,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却带领一群有着同样科学梦想的人,凭借学识、执着、实干和敬业,历经十几载,建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把不可思议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问世不到半年,已经发现了十几颗脉冲星,创造了人类发现脉冲星的最高效率记录,验证了其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强大功能。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建成“FAST”工程的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角度,分析能够建成“FAST"工程的原因。
(3)“FAST”工程建设引发了当地旅游业的火爆增长,这对工程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既能进一步利用“FAST”发展当地旅游业,又能够有效保护这一世纪性工程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2018-05-27更新 | 17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法治”一词,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法家强调法令的统一性、稳定性,以及“当时而立法”、“法与时转”等思想,这和现代法理观十分接近;但认为应在君主权威下自上而下推行“法治”,则与当今法治有本质不同,其专制性使“法治”无法具有民主的内涵。
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适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体现人民意志,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科学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古今法治思想为什么既有本质不同,又有相似之处。
2016-11-26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