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文化具有多样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6 题号:12338413

材料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比利时时曾指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洲主张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
(1)中国茶和欧洲酒为什么可以兼容并存?
(2)如何才能使中国茶和欧洲酒兼容并存?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我国宣布一份包含32项务实举措的成果清单,其中包括“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发起农耕文明保护倡议”,2022年7月17-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

习近平主席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农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意义。
2023-01-15更新 | 23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方俗谚语是人民群众口语中使用的简洁又深刻的熟语。

许多方俗谚语虽浅近易懂,但不失深刻。例如,用“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比喻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人人都能理解的大白话儿比抽象复杂的政治语言更易深入人心。“先甜后苦如割骨,先苦后甜如过年”与家训的直陈训诫相比,方俗谚语的形象比喻与回环反复更让人印象深刻。“树怕根烂,人怕无志”“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还嫌少”则是对学习者的提醒、告诫和劝谏。

有些负面俗语混杂在谚语中,影响了谚语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群众的认可度。如俗语“无利不起早”“看人下菜碟”“人靠衣裳,马靠鞍”常被当作谚语使用,甚至成了庸俗的处世哲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方俗谚语仍然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层面,甚至走向消失。目前,我国方言志、地方志中所收录的方俗谚语的数量严重不足。


结合材料,从文化角度来谈谈对方俗谚语的思考。
2020-04-08更新 | 33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去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者,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在随后生产生活中,我国劳动人民又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如从“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变为“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等,并逐渐衍生出节日文化和生产仪式等习俗活动。近年来,凝聚着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和信仰的九华立春祭、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民俗活动陆续被列为二十四节气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1)运用“体味文化”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和人的关系的。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意义。
2017-04-24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