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2 题号:1260138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从上世纪70年代“三年修复工程”解决了云冈石窟稳定性问题,到109国道改线解决粉尘污染问题,再到近年来不间断的防水工程,云冈石窟的保护,正从文物本体逐渐走向数字化,迈开云冈石窟走向世界的步伐。2019年,历时7年共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完成,保存了一份迄今最完整、最权威的云冈石窟影像谱系资料,堪称中华佛教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为加强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国际交流,云冈石窟研究院将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联合,召开云冈佛像修复技术论坛。在国内外举办“云冈艺术大展”,使云冈艺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云冈人是如何保护石窟艺术的。
20-21高三下·河北衡水·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代表、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十九大记者会上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文物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材料二   南平历史悠久,是闽江源头、“双世遗”武夷山所在之地、朱熹宋慈故里、山水生态之城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闽北传统村落保护的形势严峻,部分文化遗产处境濒危。为此,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闽北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加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扶持力度。议案指出,闽北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的经典理论和精湛的建造技艺,集中展现了闽北特色风情,体现了闽北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

材料三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凝聚了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民法典整合了新中国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高度重视“习惯”、“公序良俗”的作用,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将保护民事权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注重对弱者利益的保护,将诚信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在体系结构上,民法典通过使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贡献出一个崭新的民法典编纂结构;在立法技术上,民法典详细规定权益保护、平等、意思自治等8项基本原则,这些都是我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出中国智慧。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理由。
(2)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的《民法典》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021-10-27更新 | 18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27日,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中国的文明观,让世界看见》五周年,在这一重要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大势,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习近平强调:“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对文明的这些论述不仅精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还深刻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五年来,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中国不仅是积极倡导者,更是坚定行动者,充分彰显了中国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深邃智慧、积极贡献与责任担当。


(1)运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阐述为什么要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
(2)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继续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2021-09-05更新 | 25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拥有十几个跨境民族的云南省,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迎来了新的机遇。
材料一:云南省著名商标“园角刺绣”经历了十多年的市场化历程。“园角刺绣”的老板李洪冰发现游客对当地民族刺绣手工艺品爱不释手,决定创办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厂。他聘请三个设计师进行图案设计,产品融合了民间传统刺绣、剪纸艺术、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工艺,以及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刺绣技术和图案造型等多种艺术,精致美观,独具特色,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目前,该公司已拥有34项国家专利、90多个系列产品,产品畅销西部省区和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园角刺绣”发展到如今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上万人致富。
材料二: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精心策划、成功举办“感知中国·美丽云南”日内瓦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感知中国·缅甸。行”系列活动,与老挝合作举办“中国·老挝”大型春节联欢晚会,精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增进了与有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在国外主流媒体打造一系列《美丽云南》新闻专刊,用对象国语言办好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
挝文《占芭》、柬文《高棉》杂志等系列外宣刊物,推动广播节目和电视频道在周边国家落地,依托节庆活动、报纸和书社等载体开展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材料三:2015年,中国外交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做好“和平”与“发展”两篇大文章,中国外交越来越具备大国自信。首先,“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合作共赢。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注重照顾各方舒适度,注重保持透明和开放,注重与各国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注重与现有地区合作机制相辅相成。其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不断丰富。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理念支撑中国和平发展,也将与世界各国一道走出合作共赢的新路。
第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在亚洲重返第一大国的地位,要求中国更加切实地维护在海外不断累积的巨大利益,也要承担起更大的国际责任,在解决国际和国内冲突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愿意分享发展机遇”、“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吸引世界各国的关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园角刺绣”的成功对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有何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云南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外交的“大国自信”源于何处,并为我国外交进一步展示“大国自信”提出一条建议。
2016-11-26更新 | 7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