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78 题号:15341588

2022年冬奥梦交汇中国梦,中国农历春节是“红色的”,世界冰雪盛宴是“银白色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因“冬奥会遇上中国年”而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无论是冬奥会的形象体系、场馆设计,还是吉祥物和会徽、火种灯和火种台,北京冬奥会的每一个元素几乎都蕴含着中国文化。冬奥会的“冰丝带”“雪如意”等高标准、高质量且绿色可持续的场馆设计彰显了中国韵味;展示体育运动形与神,并赓续文化根脉的形象景观设计,诉说着中国故事、奥运宗旨;翻译机器人背后的“中国智造热情洋溢的中国志愿者将为世界运动员奉献人文关怀。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将赋能北京冬奥会,在为世界贡献独特的色彩和声响中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

北京利用好开放办奥搭建的平台、建立的机制,制定各类专业人才开发培养政策,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培育专业化、国际化人才队伍,开门迎客,以体育交流拓展人文交流、经济交流,促进国家间互利合作,促进民间互动交流。在全球战疫的背景下,奥运会是世界级运动盛会,成功精彩的奥运会需要奥运大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更快、更高、更强”后面加上“更团结”,这是奥林匹克格言100多年来首次修改。这也与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中国与各国一道坚持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必将成就奥运会的成功和精彩,并推动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北京冬奥会不单是冰雪运动的竞技,更是展现中国形象、振奋民族精神、坚定强国信心的重要契机,能够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有何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如何体现冬奥梦与中国梦之间关系?
(3)为更好地发挥冬奥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红利,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要求:①主题鲜明,观点正确,条理清晰;②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材料一:近年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我国文化遗产界的国际交流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8年10月25日-28日,为期4天的第24届法国国际文化遗产沙龙在巴黎卢浮宫举行。来自中国的苏扇、象牙雕刻、刺绣、编钟等传统工艺品成为现场展览的一-大亮点,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推动中法关系的深入发展。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懂得中国国情、走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必须坚持保护第一、质量第一、做到进度服从质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工艺亮相法国国际文化遗产沙龙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2019-03-01更新 | 23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过去,国货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廉价、过时的设计、不变的配方、带着上世纪的色彩。近年来,“国潮”之风不断跨界破圈,迅速席卷美妆、文创、餐饮等多个领域。泸州老窖香水、青岛啤酒外套、老干妈卫衣……一波“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令传统国货产品的面貌焕然一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为了“撬动”更多年轻人的心意,许多国产品牌不仅在产品设计上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审关和需求,而且在营销上积极拥抱新零售、直播带货等析业态,不断做好社群运营和内容传播,努力在“破圈”上下功夫。“国货”与消费者之间被断开的情感,正在重新被连接起来,年轻人主动追求国货,并且乐意接受、信任和分享。

国潮热背后不仅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中国情怀、中国自信的彰显。随着国产品牌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价值、锻造更高品质产品,国货不仅在本土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会逐渐提高,“走出去”的步伐也会日益加快。创新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未来国潮的发展将获得更加强劲的动力。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国潮热的驱动因素。
(2)国产品牌的崛起强化着消费者内心的文化自信,消费者通过购买国货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民族自豪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2-02-27更新 | 158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 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1)结合材料一,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2)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向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
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神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某报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从农民工、家庭主妇和企业家对幸福的看法中任选一种,就是先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4)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结合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谈谈国家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2016-11-26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