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的作用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5 题号:1535619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能过度反应,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地减污降碳会影响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全国一盘棋,立足国情强化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确保安全降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公众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用淘米水浇花;出门购物自带购物袋,不用或者少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木筷、纸巾、纸杯等;自觉选用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会在不经意间为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做出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应如何避免过度反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公众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
(3)垃圾分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请你以垃圾分类为主题,为你所在社区拟两条宣传标语,每条不超过20字。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档的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


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的意义。
2020-04-05更新 | 5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是推动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前沿领域闯入“无人区”,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也日益增多。如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隐私保护、数据权力问题,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生命伦理、生物安全问题。科技伦理,是开展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才能有效防控风险,不断推动科技向善、造福人类。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首次对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意见》从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五个方面提出了开展科技活动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从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制度、监管、教育培训等方面,系统提出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重大举措。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义。
(2)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必须使科技工作者从“他律”走向“自律”,让科技伦理融人科技活动的血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使科技工作者从“他律”走向“自律”。
2022-06-13更新 | 123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人们用“小康”一词指代人民在辛勤劳作之后期待达成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小康社会”概念的形成经历了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从“小康之家”到“小康水平”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时,第一次使用“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现代化。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从1980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从“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使用“小康社会”的概念,并提出“到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的发展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至此,“小康社会”的内涵已由单纯的经济方面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民生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赋予全面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小康社会”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
(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某中学团委决定在全校开展“红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2021-12-07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