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对人的影响 > 文化影响的来源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85 题号:15585996

“第三人称代词”在欧洲语言里面,都分为阳性、阴性、中性的“三性”,但千年以来的汉语里面,“第三人称”却一直不分性别,单人旁的“他”泛指第三称的一切事物。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作家、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发表了《“她”字问题》,区分了男、女和第三人称单数代词。

“她”的出现是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历经百年,作为女性专属称谓的“她”,早已被注入新的生命、新的力量。

以下是三位优秀女性的事例:

江姐:在烈火中永生的“她力量”张桂梅:用生命点燃希望之元的“她力量”王亚平:闪耀中国空间站的“她力量”
面对酷刑,江姐正气凛然:“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张桂梅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用爱心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这一步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一步更是探索未知的一大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绽放“她力量”。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经济安全为基础,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贯彻党中央和教育部要求,我国大中小学通过多种措施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如,高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中小学学科课程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举行“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人群密集区域集中悬挂宣传横幅标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学校官方微信使学生应知尽知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结合材料一,分析党中央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体现的系统思维。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大中小学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作用。
(3)在学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但也有个别同学错误地认为:国家安全要靠强大的国防实力来维护,在学校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意义不大。请你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
2021-05-08更新 | 41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2月18日晚8点,《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领奖盛典》在央视一套首播。荣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是:钟杨、杜甫国、吕保民、马旭、其美多吉、张渠伟、张玉滚、程开甲和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多年。它以评选出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过去十几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一百多位人物,其中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开展《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任劳任怨;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开创性完成了种种艰难工作;他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


(2)结合材料,谈谈王继才的英雄事迹是怎样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2020-04-15更新 | 8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一个老牌贫困村的扶贫怪事:地方干部为村民寻求务工机会,村民以誓吃不惯外地大米”为由拒绝:地方干部为贫困户提供鸽苗,村民把鸽子养大后卖掉,没买新鸽苗却把钱花个精光;地方干部为村民脱贫殚精竭虑,贫困户却为自己生了4个儿子而骄傲,以为孩子长大了就能过好日子……思想现念层面的贫乏,缺少改变现状的志气,等靠要的心态严重,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等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解决好这些“非物质”问题,才能真正拔掉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尤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二       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培养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哈佛大学一项调查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l:10,同时,爱做家务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在我国,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职责所在,近年来,劳动教育被淡化、虚化和边缘化。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劳”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短板,国家教育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劳动意识置于实践创新素养的首要方面,重点要求: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
(2)劳动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使学生内心变“要我劳动一为“我要劳动”。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
2017-03-04更新 | 6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