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的作用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35 题号:189762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从1951年开始,我国编制实施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列举的十个重要理念: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分别来自《礼记·礼运》《论语·五子之歌》《论语·为政》等传统经典。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经历了“否定—改造—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传承创新”的转变。近代以来,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下,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排斥居于主导地位;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转变,认为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化相融相通、协力共进。


(1)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正确之路。
(2)中国式现代化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予以说明。
(3)班级将召开“新时代与新青年”主题班会。请你写出两条发言提纲。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某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议,不断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评选、宣传行业能手和劳模,积极培养各类民间艺人,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书屋”,推广发家致富知识;借村委会换届选举,举办各种讲座,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素养,打造和谐村庄,以乡镇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让人民群众自创自乐。

材料二:2019年,上半年,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道亮丽风景。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理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入阐述中国的文明观,强调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为各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亚信杜尚别峰会等多边舞台.习近平主席对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性的强调一以贯之,不断推动世界文明多样共存、和谐共生、交融共享、繁荣共进。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潮流。亚洲文化嘉年华和丰富多彩的亚洲文明周活动盛况空前,搭建起亚洲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联合亚洲国家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中意、中法将互办文化旅游年,举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学生“汉语桥”夏令营活动....中国积极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派,致力建设开放包容的美好世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引领文明交流互鉴潮流实施的上述行动的正确性。
2019-12-26更新 | 81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起深圳,人们会不约而同想到雕塑《拓荒牛》,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春天的故事》。改革创新既是深圳特区的永恒主题,也是深圳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特区成立后,深圳凭借毗邻香港、背倚南粵的地缘优势,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政策优势,聚合全国“闯家”的人才优势,把一个边陲小镇迅速蜕变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深圳开始遭遇“高位过坎”的困惑: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近2000万人口,可利用土地面积少之又少,空间、资源、环境局限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

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0年深圳吹响了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新跨越的冲锋号。经济新常态下,深圳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扎扎实实走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标准、质量、品牌、信誉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以改革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深圳精神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2)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请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拟两条宣传标语。
2021-09-04更新 | 5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一大旧址中重温誓词,在南湖红船旁沉思历史,重申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回望90多年峥嵘岁月,“红船精神”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红船,不管停靠在哪里,已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化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色基因。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进入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说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作用。
(3)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追求的依据。
2018-04-03更新 | 2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