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7 题号:3788829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5年大众“创业潮”与科技“创新潮”双潮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需要弘扬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的综合体现,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结合材料并综合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弘扬创业精神的依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在精准扶贫中起着核心催化作用。越到最吃劲的时候,越需要文化的助力。走文化扶贫之路,要在“文化富民”上有创新。往往越是贫困地区,自然风光秀美与传统文化越是有独特的优势,借力国家文化政策,积极抢救发掘本地文化精髓,传承文化遗产,并创新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或者围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康疗、民族文化等不同主题,开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一体化的致富综合体,以“文化+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锻造新的生产力。

由于文化具有地狱性、多样性、系统性等特征,只有深入认识和把握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文化扶贫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当前,有些人认为贫困地区没有文化,即使有也是贫困文化、落后文化,文化扶贫就是向其单方面输入文化。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其实,深入了解后才会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生态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那些深山中的青少年们渴望受到知识的熏陶,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因此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让外部文化“走进来”,内部文化“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知识,说明“文化富民”的原因。
(2)有些人认为贫困地区没有文化,即使有也是贫困文化、落后文化,文化扶贫就是向其单方面输入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该观点进行批驳。
2020-10-29更新 | 19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历史上不乏能工巧匠。如今,中国制造业经过数十年发展,早已蜚声海外。但近年来,中国人争相到海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让“中国制造”颜面尽失。痛定思痛,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使中国制造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从企业层面讲,需要做精、做细,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日复一日的重复来培养“熟能生巧”的手艺人,其终极目标还在于对创新的追求,实现中国制造由“数量”向“质量”的突围。从国家层面讲,需要通盘考虑职业教育的创新改革、完善荣誉体系的奖励机制以及厚植文化土壤。尤其要加大对职业学院的投入,大户提高技术工种的劳动收入,让职业教育成为民众,普遍认为有尊严、有前途、有实惠、有幸福感的教育形势和出路。


结合材料和“文化的作用”知识,分析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的理由。
2018-11-07更新 | 6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3】“中国汞都”贵州铜仁市万山区因为资源枯竭,矿厂倒闭,人口流失,一度成为“死地”。2015年初,万山区因地制宜,投资建设朱砂(亦叫丹砂,炼汞的主要矿物)大观园、矿山博物馆和丹砂文化历史感悟区,把旧矿洞改造成如梦如幻的“时空隧道”,将矿区山路建成惊险的玻璃栈道。通过一系列改造,万山区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怀旧古镇,由“卖汞矿”变成“卖文化”,由资源枯竭的“死地”变成旅游热点,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万山区变化所蕴含的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的道理。
(2)运用矛盾同一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万山区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
2018-03-13更新 | 23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