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5027889
“把镜头放在基层,把屏幕让给百姓。”2017年春节前后,各新闻媒体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将新闻触角延伸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让百姓发声,走心动人。用充满情义的作品巧妙传达核心价值观,折射中国梦。
中央电视台“一路回家”“家是什么”“厉害了我的国”等报道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和家庭,用“场景化海采”诠释人间真情,以正能量故事折射当下昂扬的时代精神。“零点后的中国”用纪实手法记录普通人在严冬午夜里的苦乐、冷暖,从平凡中挖掘新闻点,让在黑夜寒冬中打拼的个体展现应有的温度和感动。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播出后成为社会热点和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节目折射出的家国情怀,触发了观众网友的情感爆发点。走心的故事、新颖的报道方式让网友直呼《新闻联播》越来越好看了,越来越感人了。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成功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说明“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得到社会认可的原因。
(3)“家是什么”是“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栏目之一。在我国,春运被誉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部分人迁徙的目的地是这个被称之为“家”的地方。回家过年是中国人不变的情结,在这样一个节日里,“家”成了每个人身上最敏感的神经,有人拥挤在人流中回家,有人坚守在岗位不能回家,有人用肩膀抗起一个家……“家”是什么?不同经历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请写出两条你对“家”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礼仪等。

中国非物盾文化遗产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承载了中国文明的价值、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展示中国广博、深厚的非遗文化艺术成果,增进摩洛哥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中摩两国间文化交流与合作。2020年11月2日,由中国文旅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办的“物以载道——中国非遗数字展”通过中摩数字媒体平台上线,同名线下展于11月2日至12月2日在摩洛哥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本次展览聚焦中国优秀的非遗资源,从器物角度展现中国文化的典雅气韵和匠心传承。展览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在实景布展基础上,采用“科技+非遗”手段,借助AR技术拍摄制作,打造裸眼VR效果的3D数字展厅,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古老非遗赋予崭新活力。

对于非遗的传承,既要坚守传统技艺,更要对其进行文化创意赋能,开发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入生活,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焕发蓬勃的生机。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怎样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焕发蓬勃的生机。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对于非遗的传承,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必要性。
(3)“当好传承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侗族大歌、苗族蜡染技艺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列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5-07更新 | 44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多档文学类电视节目,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到《朗读者》,引发了一股全民文化热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在中国娱乐综艺类节目热衷于购买国外版权或者直接复制海外模式的大背景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选题、嘉宾、主持人影响力,又或是制作水准上都秉承了高规格。这些本土原创综艺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敢于摒弃“拿来主义”,独具匠心地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创造新模式。《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时,有专家认为,学习国学,既要忠于经典原著,又不能拘泥于原著。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类节目能够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学习国学如何做到既要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3)请写出两句包含哲学道理的中国古诗词,并指出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2017-05-17更新 | 18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资源,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始终滋润着华夏儿女,为华夏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养分。

材料一回望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到“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精忠报国;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独善其身……这些古诗典籍如同数不尽的璀璨明珠,无不彰显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选择。

材料二《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一档极具中国特色、颇有文化底蕴、广受群众好评的电视节目。《平“语”近人》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谈话中信手拈来的古典和名句出发,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结合文化阐释和经典释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民、修身、读书、孝道、家风等主题,使历史经典的魅力在新时期焕发出蓬勃生机,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悟传统文化之重。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你对学习优秀古诗典籍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怎样使历史经典焕发出蓬勃生机的。
(3)提起古诗词,往往有人会觉得晦涩难懂。请就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古诗典籍的兴趣提三条合理建议。
2019-12-24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