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2 题号:51109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诗词大会》是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一档原创节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人民群众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就会发生漂移。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让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唤醒了人们内心的“诗和远方”。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不仅让观众领略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魅力,也引发人们对各类电视节目的思考。近些年,有些电视节目“取向恶俗”“过度娱乐”,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收视爆表口碑却差。有些电视节目文化内涵深厚,口碑很好却收视平平。《中国诗词大会》能做到口碑与收视齐飞,被网友赞誉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
(1)“如果人民群众不了解中国诗词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就会发生漂移。”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评价经常出现“口碑”与“收视”的矛盾。有人认为“收视率高的节目就是好节目”。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此进行评析。
(3)请围绕“弘扬传统经典,莫让诗词大会成文化一阵风”设计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0~30字)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以圭表测日的方法,到殷末周初,古人已经从认识冬至、夏至,进而发展出对春分和秋分的认识。 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的逐步深入,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到了西汉《淮南子》一书的时候,二十四节气就正式形成了。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并逐渐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远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用它在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同时,由于它在民众社会生法中的重要性,又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内涵,如变身为节日,有丰富多彩的节令活动,产生了诸多有特色的饮食习俗等,与民众的娱乐、饮食、仪式法动,身体养生等紧密相关,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二十四节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文化价值。
(3)某校举行“二十四节气”宣传周活动,请你为宣传活动拟定两个主题。(要求主题鲜明,简明扼要。每个主题620个字)
2017-05-17更新 | 15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诗词大会”这个词被很多代表委员在不同场合不断提及,一时“走红”两会,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之所需。
材料一、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很多课本中去掉,这种“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涵养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源泉,这是文化供给侧发展的重要指针。在2018年3月23日备受欢迎的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播出,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逸之风;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情怀,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中国诗歌史。本次《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的节目。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1)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请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还强调“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3)目前,《中国诗词大会》已带动了我国中小学校园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请你针对信息化时代学校应如何加强中国古诗词的推广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以及具体措施。
2018-07-14更新 | 11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中医系统3100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抗疫彰显中医中药担当。3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专访。

记者问题

张伯礼的回答

问题1:如何评价中医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效果,有没有该评价指标?对轻症、重症患者,中医西医结合有何治疗途径?

我们总结发现中医对治疗轻症患者很有效。表现在一是确诊病人痊愈的时间短,二是轻症患者变成重症的几率低。在临床症状改善之外,病人相关生化指标也都得到改善。我和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共同研制的宣肺败毒颗粒(抗冠Ⅱ号方)治疗500例研究显示,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症状明显减轻,CT影像治疗后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一例转为重症。除了改善临床症状,也能改善相关血液细胞分类计数和免疫学指标。对于重症患者,还是以西医为主,西医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生命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些支持才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中医虽然是配角,但又不可或缺。——有删减加工

问题2:在这次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不少人士认为中西医有差异,那么如何看待中西医之争呢?

在这场战‘疫’中,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特别是在重症病人的抢救过程中,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但是有时辅助也起关键作用,有很多例子了。医疗队里的中医西医不分你我,谁有办法谁上,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时候,往往是局外人在争论中西医到底谁强谁弱,谁优谁劣,既无聊又无意义。中医西医各有长处,优势互补,人命大于天,能救命才是最重要的


(1)结合张伯礼对问题1的回答,你认为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中医?
(2)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谈谈张伯礼院士对问题2所作回答带给你的感悟。要求:书写规范,字数不超过200字。
2020-07-06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