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把握世界的规律 >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 辩证否定的实质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 题号:6051014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传统文化的梳理工作,取精用宏、披沙拣金,把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核提炼出来,让它衔接当下,惠及未来。必须换位思考,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用读者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言说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做电视的心里想着观众,录音频的心里想着听众,写书的心里想着读者,最后会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述上述材料对我们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有益启示。
(2)有人说:“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必须坚守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解题方法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自我革命”概括为党百年奋斗最重要的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项”马克思主义的“天”,“立”中国国情的“地”,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1)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深刻指出:“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2)“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加以说明。
2022-03-23更新 | 26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央视科教频道陆续播出。这是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让古代经典诗词深印在民众的脑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该节目通过演播室比赛额形式,引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文化主题。这一节目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疑,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谈谈你节目表现形式的认识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2017-09-18更新 | 10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从“平面”走向“立体”,不单是用3D还原胜景,还让它的内涵更加丰富。迄今已有4100余年建城史和建都史的开封古城,拥有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的城摞城奇观。这座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古都,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即使复建,也不可能将各个时期的建筑杂揉在一起。郭黛姮团队的数字虚拟复原技术被借鉴到这座古城的复原工作中,从最初的城门楼,到清代的村落,观众通过不同的时空场景,感受沧海桑田的变化。

数字虚拟复原技术提供了一种满足大家对文化遗址想象的低碳环保的方式。这种新的形式,使文化遗产绽放出它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既给大家提供了公共的文化产品,也能够反哺研究,形成良性的循环,得到了国内外诸多遗产地的高度关注。内蒙古辽上京遗址、浙江良渚遗址、新疆苏巴什古城等的数字化复原项目正在洽谈中,荷兰、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前来“取经”。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数字虚拟复原技术得以被研究者成功用于实践的原因。
2018-03-04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