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64178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华大学郭黛妲教授带领的团队历时15年,成功研发了数字虚拟复原技术,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重新屹立在世人面前。为了精准地阐释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郭黛妲团队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实际调查,深入研读清代宫廷史料和营造理论,用全新的手段呈现出清代皇家园林经典的原貌。在此过程中该团队还研制了融海量数据,集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讲解于一体的圆明园移动导览产品和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并获得专利,挖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商业价值,“密室逃脱”——“历史其实也有FUN
儿”交互现实游戏等项目的开发,吸引很多青少年的眼球,丰富了参观的乐趣和体验。数字虚拟复原技术,引来国内外众多遗产地专家前来取经,向全世界展现了文明古国的崭新智慧。
(1)依据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数字虚拟复原技术研发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二 2017年6月9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们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布局和形态,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长江三峡文化绵延相传。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三峡库区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融合交汇,大量的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镇、古村落等留存其间。保护传承好三峡山水文化资源,既是长江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重大责任。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说明我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具体措施。
(3)请就如何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提两条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简称“十艺节”)在山东举办。“办好艺术盛会,建设文化强省”是齐鲁儿女的铮铮誓言。“十艺节”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举办的第一个国家级艺术盛会。办好“十艺节”,是实践文化强国、民族复兴和山东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际行动。山东省拟重点抓好大型音乐史诗《黄河入海流》、吕剧《百姓书记》、京剧《瑞蚨祥》、杂技剧《聊斋遗梦》等重点传统规划项目。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分析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意义。
2016-11-26更新 | 12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们不断雕琢产品,改进工艺,并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愉悦。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从鲁班、张衡、毕升等巨匠们惊世骇俗的发明创造,到普通匠人孜孜以求的精湛技艺;从精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国宝,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工匠们用智慧和汗水写成的。但是中国这种“工匠精神”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当前,中国造得了大飞机、高铁、神舟飞船,而大量产品却仍停留在低端水平,以致于大批国人蜂拥海外“扫货”,甚至出现了将超市货架一扫而空的现象。这种反差终于让国人意识到:我们缺乏技术精湛的工匠,缺乏追求细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重塑“工匠精神”,才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
材料二
自201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制定的国家法律,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今天,中医“治未病”,彰显其独特的优势,解决了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中国处方”。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因中药超剂量使用而发生的中毒事件将中医药“妖魔化”。殊不知,中医典籍中提出“中病即止,不可过服”,用药过量就会出现毒性反应。中医药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勇攀医学高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批驳将中医药“妖魔化”的看法。
2018-03-30更新 | 23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
   材料一 秉承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G20杭州峰会主题,同时为了体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要求,一场饱含江南风韵、诗情画意,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在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的湖光山色中徐徐展开。《春江花月夜》《梁祝》《高山流水》《天鹅湖》《欢乐颂》等中外名作,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材料二 G20杭州峰会是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而开,却辅以文化盛宴,用文化艺术来滋养,可谓匠心独运。文化艺术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无论是色彩、音符,还是线条、舞步,都能跨越时空的障碍,消除语言的藩篱,互通情意、鼓舞人心、激发斗志,从而连接南北、跨越鸿沟,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让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
(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交融对话的正确方式。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阐释“全球经济治理需要文化艺术滋养”的合理性。
2017-04-23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